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10.3 进水管道及泵房内出水管道
10.3.1 离心泵进水管道设计流速宜取1.5m/s~2.0m/s,出水管道设计流速宜取2.0m/s~3.0m/s。小口径轴流泵、混流泵的进水管道设计流速宜取1.0m/s~1.5m/s,出水管道设计流速宜取1.5m/s~2.5m/s。
10.3.2 离心泵进水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泵进口最低点位于进水池最高运行水位以下时,应设截流设施;
2 进水管进口应设喇叭管,喇叭口流速宜取1.0m/s~1.5m/s,喇叭口直径宜大于或等于1.25倍进水管直径。
10.3.3 离心泵或小口径轴流泵、混流泵的进水管喇叭口与建筑物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喇叭口中心的悬空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喇叭管垂直布置时,取(0.6~0.8)D(D为喇叭管进口直径,下同);
2)喇叭管倾斜布置时,取(0.8~1.0)D;
3)喇叭管水平布置时,取(1.0~1.25)D;
4)喇叭口最低点悬空高度不小于0.5m。
2 喇叭口中心的淹没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喇叭管垂直布置时,大于(1.0~1.25)D;
2)喇叭管倾斜布置时,大于(1.5~1.8)D;
3)喇叭管水平布置时,大于(1.8~2.0)D。
3 喇叭管中心与后墙距离取(0.8~1.0)D,同时应满足管道安装的要求。
4 喇叭管中心与侧墙距离取(1.25~1.5)D。
5 喇叭管中心至进水室进口距离大于4D。
6 流量较大且采用喇叭口进水的水泵装置,应采取适当的消涡措施。
7 进水池的流速不超过0.5m/s。
10.3.4 离心泵出水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泵出口应设工作阀门和检修阀门,工作阀门应离水泵出口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避免对工作阀门产生较大的冲击;
2 出水管工作阀门的额定工作压力及操作力矩应满足水泵关阀启动的要求;
3 出水管应安装伸缩接头,伸缩接头宜考虑力的传递,其安装位置应便于水泵和管路、阀门的安装和拆卸;
4 进水钢管穿墙时,宜采用刚性穿墙管;出水钢管穿墙时宜采用柔性或刚性穿墙管。
条文说明
10.3.1 水泵进水管路比较短,其直径不宜按经济流速确定,而应同时考虑减少进水管水力损失,减少泵房挖深和改善水泵汽蚀性能等因素综合比较确定。
在泵房内的水泵出水管道,流速主要考虑减少流道水力损失、与泵房外管道的连接等因素。
10.3.2 曲线形进水喇叭口水力损失比较小,但制造成本比较高。大型水泵一般采用直线形喇叭管,其锥角不宜大于30°。
10.3.3 为保证水泵进水管有比较好的流态,使其流速分布比较均匀,避免进水池出现漩涡,离心泵或采用喇叭口进水的小口径轴流泵、混流泵的布置形式以及与建筑物的距离参见图7。①进水池为自由液面时,应符合本条文的规定;②进水采用设顶板的有压流形式时,应按流道的要求确定。
图7 进水喇叭管布置图
d—进水管直径;D—喇叭管进口直径;E—喇叭口中心的淹没深度;F—喇叭口中心的悬空高度;G—喇叭管中心与后墙的距离;V—水流方向
10.3.4 离心泵必须关阀启动,所以出水管路上应设工作阀门,为使工作阀门出现故障需检修时能截断水流,还需设检修阀门。为防止泵出口水流紊乱造成工作阀门的抖动,建议工作阀门设置在水泵出口的距离大于4倍的水泵出口直径。
离心泵关阀启动时的扬程即零流量时的扬程,一般达到设计扬程1.3倍~1.4倍。所以,水泵出口操作阀门的工作压力应按零流量时压力选定。
出水管上装设的伸缩接头,尤其是穿墙出水管,还应考虑沉降导致的力的传递。设置了传力式伸缩接头,水泵出水穿墙管采用刚性或柔性都可以。
在泵房内的水泵出水管道,流速主要考虑减少流道水力损失、与泵房外管道的连接等因素。
10.3.2 曲线形进水喇叭口水力损失比较小,但制造成本比较高。大型水泵一般采用直线形喇叭管,其锥角不宜大于30°。
10.3.3 为保证水泵进水管有比较好的流态,使其流速分布比较均匀,避免进水池出现漩涡,离心泵或采用喇叭口进水的小口径轴流泵、混流泵的布置形式以及与建筑物的距离参见图7。①进水池为自由液面时,应符合本条文的规定;②进水采用设顶板的有压流形式时,应按流道的要求确定。
图7 进水喇叭管布置图
d—进水管直径;D—喇叭管进口直径;E—喇叭口中心的淹没深度;F—喇叭口中心的悬空高度;G—喇叭管中心与后墙的距离;V—水流方向
离心泵关阀启动时的扬程即零流量时的扬程,一般达到设计扬程1.3倍~1.4倍。所以,水泵出口操作阀门的工作压力应按零流量时压力选定。
出水管上装设的伸缩接头,尤其是穿墙出水管,还应考虑沉降导致的力的传递。设置了传力式伸缩接头,水泵出水穿墙管采用刚性或柔性都可以。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10.2 进出水流道
- 下一节:10.4 过渡过程及产生危害的防护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泵站等级及标准
- 4 泵站主要设计参数
- 4.1 设计流量
- 4.2 特征水位
- 4.3 特征扬程
- 5 站址选择
- 5.1 一般规定
- 5.2 泵站站址选择
- 6 总体布置
- 6.1 一般规定
- 6.2 泵站布置形式
- 7 泵房
- 7.1 泵房布置
- 7.2 防渗排水设计
- 7.3 稳定分析
- 7.4 地基计算及处理
- 7.5 主要结构计算
- 7.6 结构抗震设计及措施
- 8 进出水建筑物
- 8.1 引渠
- 8.2 前池及进水池
- 8.3 出水管道
- 8.4 出水池及压力水箱
- 9 其他形式泵站
- 9.1 一般规定
- 9.2 竖井式泵站
- 9.3 缆车式泵站
- 9.4 浮船式泵站
- 9.5 潜水泵站
- 9.6 潜没式泵站
- 10 水力机械及辅助设备
- 10.1 主泵
- 10.2 进出水流道
- 10.3 进水管道及泵房内出水管道
- 10.4 过渡过程及产生危害的防护
- 10.5 真空及充水系统
- 10.6 排水系统
- 10.7 供水系统
- 10.8 压缩空气系统
- 10.9 供油系统
- 10.10 水力监测系统
- 10.11 起重设备
- 10.12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 10.13 水力机械设备布置
- 10.14 机修设备
- 11 电气
- 11.1 供电系统
- 11.2 电气主接线
- 11.3 主电动机选择
- 11.4 主变压器选择
- 11.5 高压配电装置选择
- 11.6 无功功率补偿
- 11.7 站用电
- 11.8 室内外主要电气设备布置及电缆敷设
- 11.9 电气设备的防火
- 11.10 过电压保护及接地装置
- 11.11 照明
- 11.12 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 11.13 计算机监控系统
- 11.14 视频监视系统
- 11.15 信息管理系统
- 11.16 测量表计装置
- 11.17 操作电源
- 11.18 通信
- 11.19 电气试验设备
- 11.20 电气节能
- 12 闸门、拦污栅及启闭设备
- 12.1 一般规定
- 12.2 拦污栅及清污机
- 12.3 拍门及快速闸门
- 12.4 启闭设备
- 13 泵站更新改造设计
- 13.1 一般规定
- 13.2 泵站建筑物
- 13.3 机电设备及金属结构
- 14 工程安全监测
- 附录A 泵站稳定分析有关参数
- 附录B 快速闸门闭门速度及撞击力近似计算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