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5.2 降水方法的分类和选择
5.2.1 降水方法应根据场地地质条件、降水目的、降水技术要求、降水工程可能涉及的工程环境保护等因素按表5.2.1选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地下水控制水位应满足基础施工要求,基坑范围内地下水位应降至基础垫层以下不小于0.5m,对基底以下承压水应降至不产生坑底突涌的水位以下,对局部加深部位(电梯井、集水坑、泵房等)宜采取局部控制措施;
2 降水过程中应采取防止土颗粒流失的措施;
3 应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
4 对工程环境的影响应在可控范围之内;
5 应能充分利用抽排的地下水资源。
5.2.3 当采用渗井或多层含水层降水时,应采取措施防止下部含水层水质恶化,在降水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分段封井。
5.2.4 对风化岩、黏性土等富水性差的地层,可采用降、排、堵等多种地下水控制方法。
1 地下水控制水位应满足基础施工要求,基坑范围内地下水位应降至基础垫层以下不小于0.5m,对基底以下承压水应降至不产生坑底突涌的水位以下,对局部加深部位(电梯井、集水坑、泵房等)宜采取局部控制措施;
2 降水过程中应采取防止土颗粒流失的措施;
3 应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
4 对工程环境的影响应在可控范围之内;
5 应能充分利用抽排的地下水资源。
表5.2.1 工程降水方法及适用条件


5.2.2 地下水控制应采取集水明排措施,拦截、排除地表(坑顶)、坑底和坡面积水。

5.2.3 当采用渗井或多层含水层降水时,应采取措施防止下部含水层水质恶化,在降水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分段封井。
5.2.4 对风化岩、黏性土等富水性差的地层,可采用降、排、堵等多种地下水控制方法。
条文说明
5.2.1 本规范将直径接近100mm的井称为“井点”(有的标准称为点井),直径200mm~800mm的井称为“管井”,直径大于800mm的井称为“大口井”及“辐射井”的集水井。
5.2.2 集水明排可以将雨水、坑底积水和抽出的地下水及时排出,排水沟、集水井的防水措施可以防止集水下渗,有利于降水和基坑支护。
5.2.3 采用渗井或多层含水层降水时,一方面应考虑渗、降水效果,另一方面应采取措施防止污染下部含水层,如采取分层打降水井、分层止水或采取隔水帷幕等地下水控制措施,降水完成后进行封井可以保证后期水力联系。
5.2.4 风化岩、黏性土等富水性差的地层特点是一抽就干,停抽就出水。
5.2.2 集水明排可以将雨水、坑底积水和抽出的地下水及时排出,排水沟、集水井的防水措施可以防止集水下渗,有利于降水和基坑支护。
5.2.3 采用渗井或多层含水层降水时,一方面应考虑渗、降水效果,另一方面应采取措施防止污染下部含水层,如采取分层打降水井、分层止水或采取隔水帷幕等地下水控制措施,降水完成后进行封井可以保证后期水力联系。
5.2.4 风化岩、黏性土等富水性差的地层特点是一抽就干,停抽就出水。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5.1 一般规定
- 下一节:5.3 降水设计计算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规定
- 3.1 一般规定
- 3.2 地下水控制工程分类
- 4 勘察
- 4.1 一般规定
- 4.2 勘察工作布置
- 4.3 水文地质试验
- 4.4 水文地质试验参数计算
- 4.5 特殊条件的勘察
- 5 降水
- 5.1 一般规定
- 5.2 降水方法的分类和选择
- 5.3 降水设计计算
- 5.4 降水系统布设
- 5.5 降水施工
- 5.6 验收与运行维护
- 6 隔水帷幕
- 6.1 一般规定
- 6.2 隔水帷幕设计
- 6.3 隔水帷幕施工
- 6.4 验收与运行维护
- 7 回灌
- 7.1 一般规定
- 7.2 回灌设计
- 7.3 回灌施工
- 7.4 验收与运行维护
- 8 监测
- 8.1 一般规定
- 8.2 地下水位监测
- 8.3 出水量和含砂量监测
- 8.4 水质监测
- 8.5 变形观测
- 8.6 巡视检查
- 附录A 注水试验的形状系数值
- 附录B 基坑涌水量计算
- 附录C 降水井单井出水量计算和选用
- 附录D 过滤器类型及适用范围
- 附录E 管井降水水位预测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