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7.2 回灌设计
7.2.1 地下水回灌设计应收集下列资料:
1 回灌区域的含水层的分布、深度、厚度、岩性、渗透性和富水性、地下水的流向、补给来源、天然补给量、水位变化、水化学成分等水文地质条件;
2 基坑降水设计文件及降水施工组织设计;
3 基坑围护设计文件及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4 已有开采井的分布情况,开采深度(层次)、用途和开采动态,按不同开采层次,统计地下水年、季、月的开采量;
5 地下水位的动态和区域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发展情况,包括漏斗的范围、深度、年、季、月的变化幅度等资料;
6 人工补给的水源情况,回灌水的来源及水质情况;
7 周边工程环境情况。
7.2.2 回灌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回灌的目的及技术要求;
2 回灌的方式及方法;
3 回灌井的平面布置及设计数量,回灌井的结构及剖面图;
4 回灌系统的布设、运行及维护;
5 回灌井的封井及处理;
6 回灌监测要求。
7.2.3 回灌井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回灌井应优先布设在地面沉降敏感区;
2 隔水帷幕未将含水层隔断时,回灌井宜布设在隔水帷幕外侧与保护对象之间;
3 回灌井宜布设于降水井群的最大影响区和重点保护区;
4 对控制地面沉降的工程,回灌与降水应同步进行,降水井与回灌井宜保持一定的间距或过滤器布设在不同的深度;
5 布设回灌井时,应同时布设回灌水位观测井,对回灌效果进行动态监测。
7.2.4 当采用管井或大口井进行回灌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潜水含水层回灌井(图7.2.4-1),单井回灌量可按下式进行计算:
2 对承压水含水层回灌井(图7.2.4-2),单井回灌量可按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q——单井回灌量(m³/d);
k——渗透系数(m/d);
R——影响半径(m);
rw——回灌井半径(m);
h0——井内回灌动水位(m);
H0——自然状态下含水层底板至井内水位高度(m);
M——承压含水层厚度(m)。

图7.2.4-1 潜水井回灌计算简图

图7.2.4-2 承压水井回灌计算简图
7.2.5 回灌井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回灌井宜包括井壁管(实管)、滤水管、沉砂管;
2 管井的成孔口径宜为600mm~800mm,井径宜为250mm~300mm;大口径井的成孔口径宜为1.0m~2.0m;
3 井管上部的滤水管应从常年地下水位以上0.50m处开始,滤水管可采用铸铁或无缝钢管,管外应用φ6mm钢筋焊作垫筋,并应采用金属缠丝均匀缠在垫筋上,缠丝间隙宜为0.75mm~1.00mm;当地层中夹有粉细砂时,可在缠丝外再包扎一层30目左右的铜网;
4 回灌井过滤器长度应根据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回灌量的要求综合确定,管径应与井点管直径一致,滤水段管长度应大于1.0m;管壁上应布置渗水孔,直径宜为12mm~18mm;渗水孔宜呈梅花形布置,孔隙率应大于15%;
5 沉砂管应与井管同质同径,且应接在滤水管下部,长度不宜小于1m;
6 井管外侧应填筑级配石英砂作过滤层,填砂粒径宜为含水层颗粒级配d50的8倍~12倍;
7 单层(鼓形)滤水管应设置补砂管。补砂管可选用薄壁钢管或高强度PVC管,直径宜为50mm~70mm;补砂管应布置在井管两侧,与井管同步下入,埋设深度至含水层上部,插入填砂层内1m~2m,上部露出孔口。
1 回灌区域的含水层的分布、深度、厚度、岩性、渗透性和富水性、地下水的流向、补给来源、天然补给量、水位变化、水化学成分等水文地质条件;
2 基坑降水设计文件及降水施工组织设计;
3 基坑围护设计文件及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4 已有开采井的分布情况,开采深度(层次)、用途和开采动态,按不同开采层次,统计地下水年、季、月的开采量;
5 地下水位的动态和区域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发展情况,包括漏斗的范围、深度、年、季、月的变化幅度等资料;
6 人工补给的水源情况,回灌水的来源及水质情况;
7 周边工程环境情况。
7.2.2 回灌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回灌的目的及技术要求;
2 回灌的方式及方法;
3 回灌井的平面布置及设计数量,回灌井的结构及剖面图;
4 回灌系统的布设、运行及维护;
5 回灌井的封井及处理;
6 回灌监测要求。
7.2.3 回灌井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回灌井应优先布设在地面沉降敏感区;
2 隔水帷幕未将含水层隔断时,回灌井宜布设在隔水帷幕外侧与保护对象之间;
3 回灌井宜布设于降水井群的最大影响区和重点保护区;
4 对控制地面沉降的工程,回灌与降水应同步进行,降水井与回灌井宜保持一定的间距或过滤器布设在不同的深度;
5 布设回灌井时,应同时布设回灌水位观测井,对回灌效果进行动态监测。
7.2.4 当采用管井或大口井进行回灌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潜水含水层回灌井(图7.2.4-1),单井回灌量可按下式进行计算:

2 对承压水含水层回灌井(图7.2.4-2),单井回灌量可按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q——单井回灌量(m³/d);
k——渗透系数(m/d);
R——影响半径(m);
rw——回灌井半径(m);
h0——井内回灌动水位(m);
H0——自然状态下含水层底板至井内水位高度(m);
M——承压含水层厚度(m)。

图7.2.4-1 潜水井回灌计算简图

图7.2.4-2 承压水井回灌计算简图
7.2.5 回灌井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回灌井宜包括井壁管(实管)、滤水管、沉砂管;
2 管井的成孔口径宜为600mm~800mm,井径宜为250mm~300mm;大口径井的成孔口径宜为1.0m~2.0m;
3 井管上部的滤水管应从常年地下水位以上0.50m处开始,滤水管可采用铸铁或无缝钢管,管外应用φ6mm钢筋焊作垫筋,并应采用金属缠丝均匀缠在垫筋上,缠丝间隙宜为0.75mm~1.00mm;当地层中夹有粉细砂时,可在缠丝外再包扎一层30目左右的铜网;
4 回灌井过滤器长度应根据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回灌量的要求综合确定,管径应与井点管直径一致,滤水段管长度应大于1.0m;管壁上应布置渗水孔,直径宜为12mm~18mm;渗水孔宜呈梅花形布置,孔隙率应大于15%;
5 沉砂管应与井管同质同径,且应接在滤水管下部,长度不宜小于1m;
6 井管外侧应填筑级配石英砂作过滤层,填砂粒径宜为含水层颗粒级配d50的8倍~12倍;
7 单层(鼓形)滤水管应设置补砂管。补砂管可选用薄壁钢管或高强度PVC管,直径宜为50mm~70mm;补砂管应布置在井管两侧,与井管同步下入,埋设深度至含水层上部,插入填砂层内1m~2m,上部露出孔口。
条文说明
7.2.3 在基坑降水影响范围内进行浅部含水层回灌工作时,地面沉降剖面线和监测剖面应包括降水影响范围的纵、横两个方向。通常情况下,降水井间距密集地面沉降较大,影响范围较大较远,回灌井应布置在降水井密集的范围内或临近范围附近。
当含水层厚度有限时,降水引起的环境影响比较迅速,而回灌恢复水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需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7.2.5 在整个透水土层中,井管上部的滤水管从常年地下水位以上0.50m处开始,设置目的在于使回灌恢复的水位尽量与常年地下水位保持一致,过滤器的长度大于降水井过滤器的长度的目的是使水迅速回灌进地下,减少降水不利影响。
通常回灌砂井中的砂是纯净的中粗砂,不均匀系数和含水量均应保证砂井有良好的透水性,使注入的水尽快向四周渗透;回灌砂井的灌砂量过多或含泥量过大,将影响水向四周渗透效果。
回灌井成井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回灌井成井结构示意图
当含水层厚度有限时,降水引起的环境影响比较迅速,而回灌恢复水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需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7.2.5 在整个透水土层中,井管上部的滤水管从常年地下水位以上0.50m处开始,设置目的在于使回灌恢复的水位尽量与常年地下水位保持一致,过滤器的长度大于降水井过滤器的长度的目的是使水迅速回灌进地下,减少降水不利影响。
通常回灌砂井中的砂是纯净的中粗砂,不均匀系数和含水量均应保证砂井有良好的透水性,使注入的水尽快向四周渗透;回灌砂井的灌砂量过多或含泥量过大,将影响水向四周渗透效果。
回灌井成井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回灌井成井结构示意图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规定
- 3.1 一般规定
- 3.2 地下水控制工程分类
- 4 勘察
- 4.1 一般规定
- 4.2 勘察工作布置
- 4.3 水文地质试验
- 4.4 水文地质试验参数计算
- 4.5 特殊条件的勘察
- 5 降水
- 5.1 一般规定
- 5.2 降水方法的分类和选择
- 5.3 降水设计计算
- 5.4 降水系统布设
- 5.5 降水施工
- 5.6 验收与运行维护
- 6 隔水帷幕
- 6.1 一般规定
- 6.2 隔水帷幕设计
- 6.3 隔水帷幕施工
- 6.4 验收与运行维护
- 7 回灌
- 7.1 一般规定
- 7.2 回灌设计
- 7.3 回灌施工
- 7.4 验收与运行维护
- 8 监测
- 8.1 一般规定
- 8.2 地下水位监测
- 8.3 出水量和含砂量监测
- 8.4 水质监测
- 8.5 变形观测
- 8.6 巡视检查
- 附录A 注水试验的形状系数值
- 附录B 基坑涌水量计算
- 附录C 降水井单井出水量计算和选用
- 附录D 过滤器类型及适用范围
- 附录E 管井降水水位预测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