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6.2 隔水帷幕设计
6.2.1 隔水帷幕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制定隔水帷幕技术方案,确定帷幕施工方法;
2 确定隔水帷幕的平面布置、竖向布置、结构形式;
3 隔水帷幕的结构设计和构造要求;
4 确定施工工艺和技术参数,提出施工质量要求和控制指标;
5 提出对帷幕本体及周边工程环境监测要求,明确预警值、控制值和控制措施;
6 预测可能存在的施工风险,制定针对性的修复措施。
6.2.2 隔水帷幕在平面布置上宜沿地下水控制区域闭合,在设计深度范围内应连续。当采用未闭合的平面布置时,应对地下水沿帷幕两端绕流引起的渗流破坏和地下水位下降进行分析,并应采取阻止地下水流入基坑内的措施。
6.2.3 当基础底部以下存在连续分布、埋深较浅的隔水层时,应采用落底式竖向隔水帷幕;当基础底部以下含水层厚度较大,隔水层不连续或埋深较深时,可采用悬挂式竖向隔水帷幕,同时应采取隔水帷幕内侧降水,必要时采取帷幕外侧回灌或与水平隔水帷幕结合的措施;地下暗挖隧道、涵洞工程可采用水平向或斜向隔水帷幕。
6.2.4 当支护结构为排桩时,可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或水泥土搅拌桩与排桩相互衔接(咬合)组成的嵌入式隔水帷幕。
6.2.5 隔水帷幕施工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场地条件、支护结构形式、周边工程环境保护要求综合确定。隔水帷幕施工方法可按表6.2.5选用。
2 注浆帷幕不宜在永久性隔水工程中使用。
6.2.6 落底式隔水帷幕进入下卧不透水层应满足下式要求,并不应小于1.5m:
式中:Lb——帷幕进入不透水层的深度(m);
hz——帷幕内外的水头差值(m);
b——帷幕厚度(m)。
6.2.7 悬挂式隔水帷幕在坑底以下的插入深度应满足地下水从帷幕底绕流的渗流稳定性验算的要求。对非均质含水层宜采用数值方法进行渗流稳定性分析;对均质含水层,可按下式验算:
式中:K——流土稳定性安全系数;安全等级为一、二、三级的地下水控制工程应分别不小于1.6、1.5、1.4;
ld——悬挂式隔水帷幕在基坑底面以下的插入深度(m);
D1——潜水面或承压水含水层顶面至基坑底面的土层厚度(m);
Δh——帷幕内外的水头差(m);
γ′——基坑底面以下土的浮重度(kN/m³);
γW——水的重度(kN/m³)。
6.2.8 当基坑底面以下存在水头高于基坑底面的承压含水层,且隔水帷幕未隔断其内外水力联系时,应按本规范公式(5.3.5)进行突涌稳定性验算。
6.2.9 注浆隔水帷幕可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进行设计。
6.2.10 隔水帷幕强度和厚度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的要求;自抗渗支护结构的隔水帷幕应满足基坑稳定性、强度验算、裂缝验算的要求。
1 制定隔水帷幕技术方案,确定帷幕施工方法;
2 确定隔水帷幕的平面布置、竖向布置、结构形式;
3 隔水帷幕的结构设计和构造要求;
4 确定施工工艺和技术参数,提出施工质量要求和控制指标;
5 提出对帷幕本体及周边工程环境监测要求,明确预警值、控制值和控制措施;
6 预测可能存在的施工风险,制定针对性的修复措施。
6.2.2 隔水帷幕在平面布置上宜沿地下水控制区域闭合,在设计深度范围内应连续。当采用未闭合的平面布置时,应对地下水沿帷幕两端绕流引起的渗流破坏和地下水位下降进行分析,并应采取阻止地下水流入基坑内的措施。
6.2.3 当基础底部以下存在连续分布、埋深较浅的隔水层时,应采用落底式竖向隔水帷幕;当基础底部以下含水层厚度较大,隔水层不连续或埋深较深时,可采用悬挂式竖向隔水帷幕,同时应采取隔水帷幕内侧降水,必要时采取帷幕外侧回灌或与水平隔水帷幕结合的措施;地下暗挖隧道、涵洞工程可采用水平向或斜向隔水帷幕。
6.2.4 当支护结构为排桩时,可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或水泥土搅拌桩与排桩相互衔接(咬合)组成的嵌入式隔水帷幕。
6.2.5 隔水帷幕施工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场地条件、支护结构形式、周边工程环境保护要求综合确定。隔水帷幕施工方法可按表6.2.5选用。
表6.2.5 隔水帷幕施工方法及适用条件


注:1 对碎石土、杂填土、泥炭质土、泥炭、pH值较低的土或地下水流速较大时,水泥土搅拌桩、高压喷射注浆工艺宜通过试验确定其适用性。

2 注浆帷幕不宜在永久性隔水工程中使用。
6.2.6 落底式隔水帷幕进入下卧不透水层应满足下式要求,并不应小于1.5m:

hz——帷幕内外的水头差值(m);
b——帷幕厚度(m)。
6.2.7 悬挂式隔水帷幕在坑底以下的插入深度应满足地下水从帷幕底绕流的渗流稳定性验算的要求。对非均质含水层宜采用数值方法进行渗流稳定性分析;对均质含水层,可按下式验算:

ld——悬挂式隔水帷幕在基坑底面以下的插入深度(m);
D1——潜水面或承压水含水层顶面至基坑底面的土层厚度(m);
Δh——帷幕内外的水头差(m);
γ′——基坑底面以下土的浮重度(kN/m³);
γW——水的重度(kN/m³)。
6.2.8 当基坑底面以下存在水头高于基坑底面的承压含水层,且隔水帷幕未隔断其内外水力联系时,应按本规范公式(5.3.5)进行突涌稳定性验算。
6.2.9 注浆隔水帷幕可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进行设计。
6.2.10 隔水帷幕强度和厚度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的要求;自抗渗支护结构的隔水帷幕应满足基坑稳定性、强度验算、裂缝验算的要求。
条文说明
6.2.5 隔水帷幕的施工方法种类繁多,选择时既要考虑隔水效果,又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还要考虑与基坑支护合理组合。本规范表6.2.5给出的隔水帷幕施工方法及适用条件可供设计参考。水泥土搅拌法软土地层施工效果好,砂、砾石、卵石地层施工效果差。
6.2.6 插入不透水层的竖向隔水帷幕在内外形成较大的水头差,本规范公式(6.2.6)是根据隔水层的允许渗透梯度导得,最小值要求是根据国内若干工程实例统计而来。
6.2.7 本条以渗流水力梯度不大于地基土的临界水力梯度来判断坑底土体的抗渗流稳定性(考虑一定的安全系数),计算方法较多,工程上常用的有基于平面稳定渗流的直线比例法、流网法、阻力系数法等。为便于计算且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在水头15m~20m内,设计人员惯于采用直线比例法。需要说明的是,直线比例法没有考虑渗流流场的三维性,也没有考虑坑周土不透水层的深度,以及地基土的不均匀性。
本规范公式(6.2.7)和《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协调一致。
6.2.6 插入不透水层的竖向隔水帷幕在内外形成较大的水头差,本规范公式(6.2.6)是根据隔水层的允许渗透梯度导得,最小值要求是根据国内若干工程实例统计而来。
6.2.7 本条以渗流水力梯度不大于地基土的临界水力梯度来判断坑底土体的抗渗流稳定性(考虑一定的安全系数),计算方法较多,工程上常用的有基于平面稳定渗流的直线比例法、流网法、阻力系数法等。为便于计算且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在水头15m~20m内,设计人员惯于采用直线比例法。需要说明的是,直线比例法没有考虑渗流流场的三维性,也没有考虑坑周土不透水层的深度,以及地基土的不均匀性。
本规范公式(6.2.7)和《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协调一致。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6.1 一般规定
- 下一节:6.3 隔水帷幕施工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规定
- 3.1 一般规定
- 3.2 地下水控制工程分类
- 4 勘察
- 4.1 一般规定
- 4.2 勘察工作布置
- 4.3 水文地质试验
- 4.4 水文地质试验参数计算
- 4.5 特殊条件的勘察
- 5 降水
- 5.1 一般规定
- 5.2 降水方法的分类和选择
- 5.3 降水设计计算
- 5.4 降水系统布设
- 5.5 降水施工
- 5.6 验收与运行维护
- 6 隔水帷幕
- 6.1 一般规定
- 6.2 隔水帷幕设计
- 6.3 隔水帷幕施工
- 6.4 验收与运行维护
- 7 回灌
- 7.1 一般规定
- 7.2 回灌设计
- 7.3 回灌施工
- 7.4 验收与运行维护
- 8 监测
- 8.1 一般规定
- 8.2 地下水位监测
- 8.3 出水量和含砂量监测
- 8.4 水质监测
- 8.5 变形观测
- 8.6 巡视检查
- 附录A 注水试验的形状系数值
- 附录B 基坑涌水量计算
- 附录C 降水井单井出水量计算和选用
- 附录D 过滤器类型及适用范围
- 附录E 管井降水水位预测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