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附录C 降水井单井出水量计算和选用
C.0.1 真空井点的出水量可按1.5m³/h~2.5m³/h选用。
C.0.2 喷射井点的出水量可按表C.0.2选用。
1 不是圆周等距布置的一般工程的降水井,各单井的出水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承压井:
潜水井:
2 按圆周等距布置的降水井系统的单井出水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承压井:
潜水井:
式中: q——单井出水量(m³/d);
k——含水层的渗透系数(m/d);
M——承压水含水层的厚度(m);
H——潜水含水层的厚度(m);
R——影响半径(m);
h——基坑动水位至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
rw——抽水井的半径(m);
s——抽水井的计算降深(m),计算降深应大于等于设计降深;
n——降水井点数;
r1,r2,…,rn——各井点至基坑中心的距离(m)。
3 辐射井的出水量q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承压水:
潜水:
式中:q——辐射井的出水量 (m³/d);
k——含水层的渗透系数(m/d);
s——计算降深(m),计算降深应大于等于设计降深;
M——承压水含水层的厚度(m);
H——潜水含水层的厚度(m);
hw——井中动水位(m);
R——影响半径(m);
r0——引用半径(m);
n——辐射管根数;
L——辐射管长度(m);
A——辐射管控制面积(m²)。
C.0.4 在降水设计中,各单井出水量之和应大于基坑出水量,且单井出水量应小于单井出水能力。
C.0.5 降水管井的单井出水能力应选择群井抽水中水位干扰影响最大的井,并应按下式确定:

式中:q′——单井出水能力(m³/d);
r——过滤器半径(m);
l——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m);
k——含水层渗透系数(m/d)。
C.0.2 喷射井点的出水量可按表C.0.2选用。
表C.0.2 喷射井点设计出水量

C.0.3 管井的出水量可按下列方法确定:
1 不是圆周等距布置的一般工程的降水井,各单井的出水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承压井:


2 按圆周等距布置的降水井系统的单井出水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承压井:


k——含水层的渗透系数(m/d);
M——承压水含水层的厚度(m);
H——潜水含水层的厚度(m);
R——影响半径(m);
h——基坑动水位至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
rw——抽水井的半径(m);
s——抽水井的计算降深(m),计算降深应大于等于设计降深;
n——降水井点数;
r1,r2,…,rn——各井点至基坑中心的距离(m)。
3 辐射井的出水量q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承压水:



k——含水层的渗透系数(m/d);
s——计算降深(m),计算降深应大于等于设计降深;
M——承压水含水层的厚度(m);
H——潜水含水层的厚度(m);
hw——井中动水位(m);
R——影响半径(m);
r0——引用半径(m);
n——辐射管根数;
L——辐射管长度(m);
A——辐射管控制面积(m²)。
C.0.4 在降水设计中,各单井出水量之和应大于基坑出水量,且单井出水量应小于单井出水能力。
C.0.5 降水管井的单井出水能力应选择群井抽水中水位干扰影响最大的井,并应按下式确定:

式中:q′——单井出水能力(m³/d);
r——过滤器半径(m);
l——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m);
k——含水层渗透系数(m/d)。
查找
上节
下节
返回
顶部
顶部
- 上一节:附录B 基坑涌水量计算
- 下一节:附录D 过滤器类型及适用范围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规定
- 3.1 一般规定
- 3.2 地下水控制工程分类
- 4 勘察
- 4.1 一般规定
- 4.2 勘察工作布置
- 4.3 水文地质试验
- 4.4 水文地质试验参数计算
- 4.5 特殊条件的勘察
- 5 降水
- 5.1 一般规定
- 5.2 降水方法的分类和选择
- 5.3 降水设计计算
- 5.4 降水系统布设
- 5.5 降水施工
- 5.6 验收与运行维护
- 6 隔水帷幕
- 6.1 一般规定
- 6.2 隔水帷幕设计
- 6.3 隔水帷幕施工
- 6.4 验收与运行维护
- 7 回灌
- 7.1 一般规定
- 7.2 回灌设计
- 7.3 回灌施工
- 7.4 验收与运行维护
- 8 监测
- 8.1 一般规定
- 8.2 地下水位监测
- 8.3 出水量和含砂量监测
- 8.4 水质监测
- 8.5 变形观测
- 8.6 巡视检查
- 附录A 注水试验的形状系数值
- 附录B 基坑涌水量计算
- 附录C 降水井单井出水量计算和选用
- 附录D 过滤器类型及适用范围
- 附录E 管井降水水位预测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