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5.2 作用的随机特性
5.2.1 结构上的作用宜作为随机变量,当其变异性不大时,可作为常量。
5.2.2 结构上的可变作用随时间变化的随机过程,可作为随机变量。可变作用的概率分布可按本标准附录C确定。
5.2.3 水工建筑物结构设计时可变作用的设计基准期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 1级~3级主要建筑物结构的设计基准期应采用100年,其他永久性建筑物结构应采用50年。
2 临时建筑物结构的设计基准期应根据设计使用年限及可能滞后的时间确定。
3 特大型工程建筑物结构的设计基准期应经专门研究确定。
5.2.4 在结构可靠度分析中,作用的统计参数和概率分布可根据实际观测或试验数据按本标准附录A的统计方法确定。统计数据应有代表性,当统计资料不充分时,可结合工程经验综合分析判断确定。
5.2.5 当结构的作用是根据多个随机变量计算确定时,其统计参数可采用本标准附录A的方法确定,也可按工程实践经验确定。
5.2.1 保留原标准相关条文。永久作用对结构长时间起作用,又称恒载,在设计基准期(T)内必然出现,其值基本不变,从而随机过程就转化为与时间无关的随机变量,{G(t)=G,t∈[0,T]},所以样本函数的图象是平行于时间轴的一条直线。此时,作用一次出现的持续时间τ=T,在设计基准期内的时段数r=T/τ=1,而且出现的概率p=1。
混凝土自重是水工结构的永久作用,而且可能是主要的永久作用,尤其是大体积挡水建筑物。其自重根据结构设计尺寸和单位重确定,由于它们受尺寸、材料容重、制作方式等各种因素的变异影响,因而可作为随机变量。但水工混凝土结构中的坝体尺寸较大,尺寸变异往往可以忽略。如混凝土重度,根据曾经对新安江、富春江水库大坝的取样抽查,由不同岩石骨料、不同骨料级配的275个子样统计,混凝土重度统计参数的均值为24.32kN/m³,变异系数δ=0.015,如果按0.05和0.95的分位值取值,则其标准值分别为23.3kN/m³和24.9kN/m³。与混凝土坝设计通常取值为24kN/m³相比,相差仅—1.2%和3.75%。考虑到混凝土坝体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自重既可能是作用,又可能是抗力,而且其变异系数又不大,故可作为定值对待。《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DL/T 5057-2009规定混凝土重度应由试验确定。当无试验资料时,素混凝土可取24kN/m³,钢筋混凝土可取25kN/m³,都可当定值处理。
5.2.2 保留原标准相关条文。可变作用的样本函数的共同特点是一次出现的持续时间τ<T,在设计基准期T内的时段数r>1,且在T内至少出现一次,所以平均出现次数m=pr≥1。不同的可变作用,其统计参数τ、p以及任意时点作用的概率分布函数FQ(x)都是不同的。目前对各类可变作用随机过程的样本函数及其性质了解不多,为了简化起见,可采用极值统计法或平稳二项随机过程概率模型来描述。
平稳二项随机过程概率模型是将作用随机过程在任一时间取值的随机变量(截口随机变量),转换为T年内作用最大值QT的概率分布FT(QT)。极值统计法是将设计基准期T年分为n个时段,调查统计每个时段(τ=T/n)内作用最大值Qi(随机变量)的分布F(Qi),并假定各时段内的Qi相互独立,然后按最大值的极值分布原理,给出设计基准期内最大值QT的分布FT(QT)的方法。极值统计法做起来比较简明,故本标准推荐极值统计法。
5.2.3 原标准中设计基准期,一是用于可靠指标β的取值,指设计基准期的βt,二是用于可变作用的取值。本标准中,设计基准期只用于确定可变作用的取值。
设计基准期是为确定可变作用的取值而规定的标准时段,它不等同于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不同的设计基准期,结构的目标可靠指标会有一定的差异。根据文献报道,在抗力R只作随机变量、作用效应S作随机过程条件下,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曾分别对9种延性构件(发生第一类破坏)、5种脆性构件(发生第二类破坏),在以可变荷载为主要作用下,就不同的基准期T值分别求得平均的β值,其关系如表12所示。
表12 T与β的关系
由表12可见,可靠指标β值随着T值的增大而减小。例如,当T值从50年增大至100年,延性破坏的β值从3.200减小至2.999,脆性破坏的β值从3.700减小至3.528,它们仅相差0.2左右,也可以说,50年和100年的β值变化不大。
5.2.5 在水工结构中,有些作用需根据多个随机变量用公式计算确定,如波浪作用、水击压力、泥沙压力、冰压力、土压力等,都是由多个随机变量用公式推算得的作用。可用多个随机变量的平均值计算该作用的平均值,用多个随机变量的标准差计算该作用的标准差。在本标准附录A中列出了它们的计算方法。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5.1 结构上的作用
- 下一节:5.3 作用的代表值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规定
- 3.1 一般规定
- 3.2 结构安全级别和可靠度
- 3.3 设计使用年限和耐久性
- 4 极限状态设计原则
- 4.1 极限状态
- 4.2 设计状况
- 4.3 极限状态设计
- 5 结构上的作用和环境影响
- 5.1 结构上的作用
- 5.2 作用的随机特性
- 5.3 作用的代表值
- 5.4 环境影响
- 6 材料和岩土性能及几何参数
- 6.1 材料、地基、围岩性能的随机特性
- 6.2 材料、地基、围岩性能的标准值
- 6.3 几何参数的随机特性和标准值
- 7 结构分析和试验辅助设计
- 7.1 一般规定
- 7.2 作用模型
- 7.3 结构模型和分析方法
- 7.4 试验辅助设计
- 8 分项系数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方法
- 8.1 一般规定
- 8.2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
- 8.3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 8.4 分项系数确定
- 9 可靠性管理
- 附录A 随机变量的统计参数和概率分布
- A.1 随机变量的统计参数
- A.2 概率分布的显著性检验
- A.3 概率分布函数、密度函数及其数字特征
- A.4 综合变量的分布参数
- 附录B 结构可靠指标的计算方法和目标可靠指标的确定
- B.1 结构可靠指标的计算方法——一次可靠度法
- B.2 结构可靠度校准与目标可靠指标的确定
- B.3 基于可靠指标的设计
- 附录C 作用的统计参数和概率分布
- 附录D 结构抗力的统计参数和概率分布
- 附录E 试验辅助设计
- E.1 一般规定
- E.2 试验结果的统计评估原则
- E.3 单项性能指标设计值的统计评估
- 附录F 结构系数的计算方法
- 附录G 既有结构的可靠性评定
- G.1 一般规定
- G.2 安全性评定
- G.3 适用性评定
- G.4 耐久性评定
- G.5 抗灾害能力评定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