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7.2 夯土墙
7.2.1 夯土墙土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生土原料应选用杂质少的黏性土,不宜选用砂性土或含有机杂物多的土料;
2 用于夯筑的土料应具有适宜的含水量。
7.2.2 夯土墙土料中宜掺入一定比例的砂粒、卵石、瓦砾等作为粗骨料和碎麦秸、碎稻草等拉结材料。夯土墙土料中的掺料宜符合下列规定:
1 掺入的粗骨料与土料的重量比不宜大于25%;
2 掺入的拉结材料与土料的重量比宜为0.5%。
7.2.3 采用版筑法进行夯土墙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夯土墙墙根顶面较为平整时,可直接支模;不够平整时,应在墙根顶面铺一皮砖、片石或铺一层泥浆,安放模板的部位应找平后方可支模。
2 模板的侧板应对称直立于墙体轴线两侧,挡板应位于两侧板端部并与侧板垂直。两侧板一端应由挡板和木栓连接,另一端应由墙卡固定。
3 夯筑的第一版应从墙角处开始,用铅垂调整好模板的垂直度后,可开始填土并用夯杵全面夯击。每版可分3次铺土,每次虚铺厚度宜为150mm~200mm。
4 采用石夯或木夯进行人工夯筑时,石夯的重量不宜小于80kg、木夯的重量不宜小于40kg,且其落距宜为400mm~500mm。夯击时,宜先夯边后夯中,且应一夯压半夯,不应漏夯。每层夯击遍数不应少于3遍。墙体边角区域应采用斜面夯夯实。
7.2.4 夯土墙体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夯土墙应均匀密实地分层交错夯筑(图7.2.4-1),不应出现竖向通缝。对抗震设防区,应在夯土墙上、下层接缝处设置竖向销键,销键可采用木杆、竹竿等制作(图7.2.4-2),且伸入上下层墙体长度不应小于0.5倍层高。
2 拆模后应将墙体端部铲成斜面;当夯筑相隔时间较长的两版结合困难时,宜将夯筑面铲成斜面并浇水后夯筑。
图7.2.4-1 夯土墙交错夯筑
1-夯土墙;2-版筑长度
图7.2.4-2 夯土墙上、下层拉结
1-夯土墙;2-竖向销键
7.2.5 夯土墙门、窗洞口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夯土墙上的门洞口应在夯筑前预留。
2 夯土墙上的窗洞口,应先夯筑整墙,再开窗洞口。夯筑整墙时,应在需要设置窗洞口的部位先埋设木过梁;待墙体成形且墙体强度达到正常使用强度,方可开凿窗洞口。
3 洞口边的拉结材料应在整体夯筑墙体时放入。
7.2.6 山尖墙的夯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檐口以上山尖墙的夯筑应架设落地式脚手架。脚手架的立杆与墙体的拉结应安全可靠,脚手板应满铺。施工层应设置不低于1.2m的防护栏或挡脚板。
2 山尖墙的夯筑每层每边应按坡度收分(图7.2.6)。
图7.2.6 山尖墙的收分夯筑
1-按坡度收分长度;2-版筑长度
3 当山尖墙沿收分坡面放置木卧梁时,应预留斜槎。
1 生土原料应选用杂质少的黏性土,不宜选用砂性土或含有机杂物多的土料;
2 用于夯筑的土料应具有适宜的含水量。
7.2.2 夯土墙土料中宜掺入一定比例的砂粒、卵石、瓦砾等作为粗骨料和碎麦秸、碎稻草等拉结材料。夯土墙土料中的掺料宜符合下列规定:
1 掺入的粗骨料与土料的重量比不宜大于25%;
2 掺入的拉结材料与土料的重量比宜为0.5%。
7.2.3 采用版筑法进行夯土墙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夯土墙墙根顶面较为平整时,可直接支模;不够平整时,应在墙根顶面铺一皮砖、片石或铺一层泥浆,安放模板的部位应找平后方可支模。
2 模板的侧板应对称直立于墙体轴线两侧,挡板应位于两侧板端部并与侧板垂直。两侧板一端应由挡板和木栓连接,另一端应由墙卡固定。
3 夯筑的第一版应从墙角处开始,用铅垂调整好模板的垂直度后,可开始填土并用夯杵全面夯击。每版可分3次铺土,每次虚铺厚度宜为150mm~200mm。
4 采用石夯或木夯进行人工夯筑时,石夯的重量不宜小于80kg、木夯的重量不宜小于40kg,且其落距宜为400mm~500mm。夯击时,宜先夯边后夯中,且应一夯压半夯,不应漏夯。每层夯击遍数不应少于3遍。墙体边角区域应采用斜面夯夯实。
7.2.4 夯土墙体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夯土墙应均匀密实地分层交错夯筑(图7.2.4-1),不应出现竖向通缝。对抗震设防区,应在夯土墙上、下层接缝处设置竖向销键,销键可采用木杆、竹竿等制作(图7.2.4-2),且伸入上下层墙体长度不应小于0.5倍层高。
2 拆模后应将墙体端部铲成斜面;当夯筑相隔时间较长的两版结合困难时,宜将夯筑面铲成斜面并浇水后夯筑。
图7.2.4-1 夯土墙交错夯筑
1-夯土墙;2-版筑长度
图7.2.4-2 夯土墙上、下层拉结
1-夯土墙;2-竖向销键
1 夯土墙上的门洞口应在夯筑前预留。
2 夯土墙上的窗洞口,应先夯筑整墙,再开窗洞口。夯筑整墙时,应在需要设置窗洞口的部位先埋设木过梁;待墙体成形且墙体强度达到正常使用强度,方可开凿窗洞口。
3 洞口边的拉结材料应在整体夯筑墙体时放入。
7.2.6 山尖墙的夯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檐口以上山尖墙的夯筑应架设落地式脚手架。脚手架的立杆与墙体的拉结应安全可靠,脚手板应满铺。施工层应设置不低于1.2m的防护栏或挡脚板。
2 山尖墙的夯筑每层每边应按坡度收分(图7.2.6)。
图7.2.6 山尖墙的收分夯筑
1-按坡度收分长度;2-版筑长度
条文说明
7.2.1 土的夯实度与土的含水率相关,施工中应严格控制土料的含水量。是否加水和加水量大小应视土料的原始含水量确定,加水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夯土墙的夯实密度,加水量过多还会导致墙体的收缩变形加大,并引起墙体干缩裂缝。当土的含水率为最优含水率时,土的夯实效果最好。“适宜的含水量”可采用“手握成团,落地开花”的经验方法进行检验。
7.2.2 土料的粘结力、亲水性、收缩性是影响生土墙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掺入一定比例的砂粒、卵石、瓦砾等可以减小土墙的干缩变形,掺入碎麦秸、碎稻草等对减少干缩变形有明显效果。
7.2.3 版筑法的施工工艺流程为:基础找平、支模、填土夯筑、移模、循环夯筑、成墙。版筑法使用的主要工具有:侧板、端板、墙卡、夯杵、铅垂等(图2)。
7.2.4 夯土墙体竖向和水平方向的模板交接处,都是受力的薄弱环节。夯土墙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模型试验结果表明破坏易从模板接缝处开始,且竖向通缝严重影响到墙体的整体性,不利于房屋结构抗震。夯土墙夯筑时应分层交错夯筑,均匀密实,不应出现竖向通缝。拆模后应将墙体端部铲成斜面,以使两版结合紧密;相隔时间较长时,将夯筑面铲成斜面并浇水后夯筑。纵横墙应同时咬槎夯筑,不能同时夯筑时应留踏步槎。
图2 夯土墙夯筑模板示意图
1—已夯土墙;2—竹墙钉;3—扎铁丝;4—撑棍;5—墙卡;6—狗臂;7—竹销;8—狗颈;9—提手;10—挡板;11—垂线标志:12—小铅垂;13—竹筋
7.2.5 夯土墙门洞尺寸较大,夯筑后再开洞会破坏墙体的整体性,应直接预留。窗洞尺寸较小,整体夯筑后再开洞便于施工;开洞时墙体应达到足够的强度,才能保证开洞不影响墙体整体安全。是否达到足够强度应根据当地工匠的经验、墙体开凿洞口时的困难程度等判断。
7.2.2 土料的粘结力、亲水性、收缩性是影响生土墙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掺入一定比例的砂粒、卵石、瓦砾等可以减小土墙的干缩变形,掺入碎麦秸、碎稻草等对减少干缩变形有明显效果。
7.2.3 版筑法的施工工艺流程为:基础找平、支模、填土夯筑、移模、循环夯筑、成墙。版筑法使用的主要工具有:侧板、端板、墙卡、夯杵、铅垂等(图2)。
7.2.4 夯土墙体竖向和水平方向的模板交接处,都是受力的薄弱环节。夯土墙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模型试验结果表明破坏易从模板接缝处开始,且竖向通缝严重影响到墙体的整体性,不利于房屋结构抗震。夯土墙夯筑时应分层交错夯筑,均匀密实,不应出现竖向通缝。拆模后应将墙体端部铲成斜面,以使两版结合紧密;相隔时间较长时,将夯筑面铲成斜面并浇水后夯筑。纵横墙应同时咬槎夯筑,不能同时夯筑时应留踏步槎。
图2 夯土墙夯筑模板示意图
1—已夯土墙;2—竹墙钉;3—扎铁丝;4—撑棍;5—墙卡;6—狗臂;7—竹销;8—狗颈;9—提手;10—挡板;11—垂线标志:12—小铅垂;13—竹筋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7.1 一般规定
- 下一节:7.3 土坯的尺寸可根据各地传统习惯确定。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基本规定
- 3.1 施工管理
- 3.2 材料
- 3.3 施工安全
- 3.4 施工质量控制
- 4 地基和基础
- 4.1 一般规定
- 4.2 基槽开挖和回填
- 4.3 地基
- 4.4 基础
- 4.5 质量检查和验收
- 5 砌体结构
- 5.1 一般规定
- 5.2 砌筑砂浆
- 5.3 砖砌体
- 5.4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
- 5.5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砌体
- 5.6 填充墙
- 5.7 质量检查和验收
- 6 木结构
- 6.1 一般规定
- 6.2 材料
- 6.3 构件制作
- 6.4 连接与安装
- 6.5 防火与防护
- 6.6 质量检查和验收
- 7 生土结构
- 7.1 一般规定
- 7.2 夯土墙
- 7.3 土坯的尺寸可根据各地传统习惯确定。
- 7.4 质量检查和验收
- 8 石结构
- 8.1 一般规定
- 8.2 料石砌体
- 8.3 平毛石砌体
- 8.4 质量检查和验收
- 9 混凝土结构
- 9.1 一般规定
- 9.2 模板及支架
- 9.2 模板及支架
- 9.3 钢筋
- 9.4 现浇混凝土
- 9.5 预制构件
- 9.6 质量检查和验收
- 附录A 村镇住宅结构工程施工质量检查和验收记录
- 附录B 水泥砂浆、混合砂浆配合比
- 附录C 承重用木材等级和材质要求
- 附录D 常用碎石混凝土配合比
- 附录E 常用卵石混凝土配合比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