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2.2 符号
2.2.1 作用和作用效应
n——参与组合的可变荷载的数量;
γ0——结构重要性系数;
γEh——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γEv——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γG——重力荷载分项系数;
γGj——第j个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
γLi——第i个可变荷载的设计使用年限调整系数;
γQi——第i个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
γ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ψci——可变荷载Qi的组合值系数;
ψf1——第1个可变荷载的频遇值系数;
ψqi——第i个可变荷载的准永久值系数;
△ue——设防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结构最大弹性层间位移;
△up——弹塑性层间位移;
【θe】——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θp】——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C——结构或构件达到正常使用要求的规定限值;
Ff——管节浮力设计值;
Gb——舾装、压舱及覆盖层等有效压重标准值;
Gs——管节自重标准值;
m——参与组合的永久荷载的数量;
R——结构构件的承载力设计值;
Rd——结构构件抗力设计值;
S——结构构件内力组合的设计值;
SAd——按偶然荷载标准值Ad计算的荷载效应值;
Sd——荷载组合的效应设计值;
SEhk——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
SEvk——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
SGE——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
SGjk——按第j个永久荷载标准值Gjk计算的荷载效应值;
SQik——按第i个可变荷载标准值Qik计算的荷载效应值,其中Q1k为起主导作用的可变荷载的荷载效应值。
2.2.2 几何参数
2.2.2 几何参数
H——管节外包高度;
H0——管节出坞设计水位标高;
Ha——固定干坞坞底标高或驳船下潜区底标高;
Hd——浅坞区坞底标高;
Hh——管节脱离驳船时设计水位;
Hj——管节寄放最小水深;
H1——驳船船体高度;
Hs——管节底部至坞底(驳船甲板面)的起浮安全距离;
Ht——最低通航水深;
h——计算结构层净高;
hg——管节干舷高度;
hj——管节寄放安全距离;
hs——管节浮运安全距离;
hy——移动干坞浮运管节最大吃水深度;
V——管节排开水的体积。
2.2.3 计算系数及其他
γw——水体重度;
γs——抗浮分项系数;
2.2.3 计算系数及其他
γw——水体重度;
γs——抗浮分项系数;
n——参与组合的可变荷载的数量;
γ0——结构重要性系数;
γEh——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γEv——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γG——重力荷载分项系数;
γGj——第j个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
γLi——第i个可变荷载的设计使用年限调整系数;
γQi——第i个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
γ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ψci——可变荷载Qi的组合值系数;
ψf1——第1个可变荷载的频遇值系数;
ψqi——第i个可变荷载的准永久值系数;
△ue——设防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结构最大弹性层间位移;
△up——弹塑性层间位移;
【θe】——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θp】——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查找
上节
下节
返回
顶部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 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规定
- 4 工程调查与勘测
- 4.1 一般规定
- 4.2 工程调查
- 4.3 工程勘测
- 5 总体设计
- 5.1 一般规定
- 5.2 隧道位置选择
- 5.3 几何设计
- 5.4 控制性技术方案
- 6 材料
- 7 荷载和组合
- 7.1 荷载分类和荷载代表值
- 7.2 荷载组合
- 8 结构计算
- 8.1 一般规定
- 8.2 浮力计算
- 8.3 管节静力计算
- 8.4 舾装件计算
- 9 管节结构
- 9.1 一般规定
- 9.2 结构形式和构造要求
- 9.3 接头
- 9.4 预留预埋
- 10 管节浮运、沉放
- 10.1 一般规定
- 10.2 管节浮运
- 10.3 管节沉放
- 11 管节基槽、基础垫层和回填
- 11.1 一般规定
- 11.2 基槽
- 11.3 基础垫层
- 11.4 回填
- 12 护岸和衔接段
- 12.1 一般规定
- 12.2 护岸
- 12.3 衔接段
- 13 干坞
- 13.1 一般规定
- 13.2 固定干坞
- 13.3 工厂化干坞
- 13.4 移动干坞
- 14 结构防水
- 14.1 一般规定
- 14.2 结构防水
- 14.3 接头、接缝防水
- 15 耐久性
- 16 抗震
- 16.1 一般规定
- 16.2 地震作用计算
- 16.3 地震验算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