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12.4 迂回线和联络线
12.4.1 在枢纽总布置图中可根据需要设置或预留迂回线和联络线:
1 在枢纽外围修建通过货物列车绕越城市的迂回线。
2 在枢纽内修建绕越某些车站的迂回线。
3 在枢纽内修建使货物列车绕越市区的迁回线。
4 消除折角车流多余走行的联络线。
必要时迂回线和联络线可通行旅客列车。
12.4.2 在枢纽外围修建迂回线时应充分研究相邻编组站的车流组织和机车交路的要求,妥善处理迂回线引入接轨点的交叉疏解。
迂回线的限制坡度和所设车站的到发线有效长度等应与衔接线路的标准相配合。
迂回线分界点的分布应满足要求的通过能力。
12.4.3 设计迂回线宜共用衔接线路的机务设备,必要时也可在迁回线的接轨站或前方站设置机务整备、列车检查和机车乘务组换班等设备。
12.4.4 联络线的技术标准应根据其所担负的任务、性质、行车量和地形、地质等条件确定。枢纽内引入线路间通行折角列车的联络线,其长度和平、纵断面应保证列车在联络线有停车起动的条件。
12.4.1 修建迁回线和联络线,是枢纽建设中的重要措施。迂回线和联络线最大的特点是能分散车流,而且其修建所受的限制条件少,易于与枢纽布局和城市规划相配合,因此可根据枢纽内主要设备的配置、分工和车流规律,配合城市规划修建各种形式的迂回线和联络线,以满足铁路运营、城市建设或国防的要求。
1 在枢纽外围修建使通过货物列车绕越整个城市的迂回线能对枢纽起分流和缓和通过能力的作用,一般还能缩短列车运程。此种迂回线往往成为路网线路组成的一部分,如图19所示。
2 在枢纽内修建绕越某些车站的迂回线,可减轻该段线路和车站的负担,加强枢纽的薄弱环节,疏解或转移复杂的进路干扰和交叉,如图20所示。
3 在枢纽内修建使货物列车绕越市区的迁回线。为解决既有线路贯穿市区对城市造成的严重干扰,结合编组站设在市郊,可以修建这种迂回线。
4 消除折角车流多余走行的联络线。这种联络线有连接线路与线路、车站与车站、车站与线路3种形式。这些联络线有使列车运行顺直、缩短行程、减轻车站作业负担或缓和车站交叉干扰的作用。
为增加运行径路的灵活性,必要时迂回线或联络线要考虑旅客列车通行条件并参与城市公交系统的运营。
由于迂回线与联络线使货物列车不进入枢纽或绕过枢纽内的主要设备或车站,从而增加了枢纽运营工作的机动灵活性。故迂回线或联络线又可构成后备体系,适应国防要求,除满足平时运营要求外,还可适应特殊情况下的运输需要。战时,即使枢纽内线路或车站遭受破坏,仍然有经路保证不间断运输。
12.4.2 设计迂回线时,为了能与枢纽以外有关线路的作业协调配合,应考虑相邻编组站、邻接的线路区段和接轨站的运营工作,并对下列问题要充分研究,免使迂回线建成后不能发挥作用。
1 应考虑相邻编组站是否有条件组织经由迂回线运行的列车。如为了开行此种列车,需增加相邻编组站的作业而引起新建或扩建工程时,要经过详尽的技术经济比较确定迂回线的修建。
2 注意解决经由迂回线运行的列车的机车更换、整备和车辆技术检查等问题。我国实际运营经验证明,已建成并交付使用的几条迂回线(或称路网联络线),由于机车交路、列车技检和乘务员换班等作业未作妥善安排,都未能收到分流枢纽车流的预期效果。
3 由于迂回线的修建,在接轨站或线路衔接处引起交叉干扰,复杂了接轨站的作业,则应根据接轨站的运营设备情况和地形、地质条件,选择疏解类型,采取加强措施,以适应新的运营工作组织。
迂回线在枢纽内能否起到应有的作用,主要看枢纽内各主要设备的相互配置和分工及车流组织等能否为迂回线的修建及运用创造条件。另外,迂回线技术标准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在枢纽内所起的作用有关。
迂回线的技术标准在满足本身运营要求的条件下,其限制坡度、到发线有效长度等应与所衔接的线路的技术标准相配合,以便统一牵引,减少调车和增减轴作业。其分界点的分布应满足所需要的通过能力,并尽可能为附近工业区和居民区提供服务条件。
若迂回线仅为通行某种特殊要求的列车,例如,军用列车或固定行驶于附近厂、矿之间的直达列车,可根据需要确定其技术标准。
12.4.3 设计迂回线时,一般尽可能利用与迂回线衔接线路上的原有机务设备,并在机车更换车站上相应地加强车辆技术检查设备。若迂回线离编组站较远,通过车流量又大,不便利用原有机务整备设备时,应考虑乘务人员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在迂回线接轨站或前方站设置相应的机务整备,列车技术检查和乘务组换班休息设施。
12.4.4 联络线的技术标准,应从担负的任务性质、行车量和地形、地质条件等情况分析决定。通行正规列车的联络线,其技术标准应按正线标准。编组站与其他车站之间的联络线,在不考虑直达列车及其他满轴列车运行时,其技术标准应根据合理的牵引重量(工程与运营比较的结果)的小运转运行条件设计。在与枢纽衔接的各正线间运行折角通过列车的联络线上,应有停车起动的条件。因为枢纽内正线一般行车密度较大,区间通过能力要求较高,若不予以考虑,将使所衔接的两正线区间通过能力受到损失。
例如图21,当B站向C站开行折角通过列车,联络线上如无停车启动条件,则B站发车时,A站不能向C站方向接发列车,这不仅影响了区间通过能力,也增加了一部分列车在站停留时间。
上述联络线的平、纵断面设计,应保证列车停车后能启动。其长度应保证列车在联络线上停车时,不致妨碍相邻线路上列车的运行,并符合下列要求:
1 不小于衔接线路上的到发线有效长度,当衔接线路牵引重量不相同时,以在联络线上运行的列车的长度确定;
2 满足在联络线上设置信号机的要求,同一方向前方信号机与后方信号机的距离不应小于列车制动距离,如图22所示。
式中 L效——到发线有效长度(m);
L岔——安全线道岔尖轨尖端基本轨接缝至分歧道岔中心的距离(m);
L信——信号机至分歧道岔中心的距离(m);
L制——列车制动距离(m)。
如达不到要求,还可将后方信号机距分歧道岔的距离适当外移,但外移距离不得太长,以免引起管理上的困难。
当地形、地质条件特别困难,按上述要求修建此种联络线将引起巨大工程时,如区间通过能力经检算能满足要求,联络线的长度及平、纵断面设计可不保证有停车的条件。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12.3 进出站线路布置和疏解
- 下一节:13 站线轨道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车站设计的基本规定
- 3.1 一般规定
- 3.2 进出站线路和站线的平面、纵断面
- 3.3 站场路基和排水
- 4 会让站、越行站
- 4.1 会让站
- 4.2 越行站
- 5 中间站
- 5.1 中间站图型
- 5.2 到发线数量和主要设备配置
- 6 区段站
- 6.1 区段站图型
- 6.2 主要设备配置
- 6.3 站线数量和有效长度
- 7 编组站
- 7.1 一般规定
- 7.2 编组站图型
- 7.3 主要设备配置
- 7.4 站线数量和有效长度
- 8 驼峰
- 8.1 一般规定
- 8.2 驼峰线路平面
- 8.3 驼峰线路纵断面
- 8.4 其他要求
- 9 客运站、客运设和客车整备所
- 9.1 客运站
- 9.2 客运设备
- 9.3 客车整备所
- 10 货运站、货场和货运设备
- 10.1 货运站和货场
- 10.2 货运设备
- 10.2 货运设备
- 11 工业站、港湾站
- 11.1 一般规定
- 11.2 工业站、港湾站图型
- 11.3 主要设备配置
- 11.4 站线数量和有效长度
- 12 枢纽
- 12.1 一般规定
- 12.2 主要设备配置
- 12.3 进出站线路布置和疏解
- 12.4 迂回线和联络线
- 13 站线轨道
- 13.1 轨道类型
- 13.2 钢轨及配件
- 13.3 轨枕及扣件
- 13.4 道床
- 13.5 道岔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