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消防规范网

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5.4 筏形与箱形基础


5.4.1  基础混凝土可采用一次连续浇筑,也可留设施工缝分块连续浇筑,施工缝宜留设在结构受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位置。

5.4.2  采用分块浇筑的基础混凝土,应根据现场场地条件、基坑开挖流程、基坑施工监测数据等合理确定浇筑的先后顺序。

5.4.3  在浇筑基础混凝土前,应清除模板和钢筋上的杂物,表面干燥的垫层、木模板应浇水湿润。

5.4.4  筏形与箱形基础混凝土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运输和输送设备作业区域应有足够的承载力;

    2  混凝土浇筑方向宜平行于次梁长度方向,对于平板式筏形基础宜平行于基础长边方向;

    3  根据结构形状尺寸、混凝土供应能力、混凝土浇筑设备、场内外条件等划分泵送混凝土浇筑区域及浇筑顺序,采用硬管输送混凝土时,宜由远而近浇筑,多根输送管同时浇筑时,其浇筑速度宜保持一致;

    4  混凝土应连续浇筑,且应均匀、密实;

    5  混凝土浇筑的布料点宜接近浇筑位置,应采取减缓混凝土下料冲击的措施,混凝土自高处倾落的自由高度应根据混凝土的粗骨料粒径确定,粗骨料粒径大于25mm时不应大于3m,粗骨料粒径不大于25mm时不应大于6m;

    6  基础混凝土应采取减少表面收缩裂缝的二次抹面技术措施。

5.4.5  筏形与箱形基础混凝土养护宜采用浇水、蓄热、喷涂养护剂等方式。

5.4.6  筏形与箱形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宜采用低水化热水泥,合理选择外掺料、外加剂,优化混凝土配合比;

    2  混凝土浇筑应选择合适的布料方案,宜由远而近浇筑,各布料点浇筑速度应均衡;

    3  混凝土宜采用斜面分层浇筑方法,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分层厚度不应大于500mm,层间间隔时间不应大于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4  混凝土裸露表面应采用覆盖养护方式,当混凝土表面以内40mm~80mm位置的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小于25℃时,可结束覆盖养护,覆盖养护结束但尚未达到养护时间要求时,可采用洒水养护方式直至养护结束。

5.4.7  筏形与箱形基础后浇带和施工缝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地下室柱、墙、反梁的水平施工缝应留设在基础顶面;

    2  基础垂直施工缝应留设在平行于平板式基础短边的任何位置且不应留设在柱角范围,梁板式基础垂直施工缝应留设在次梁跨度中间的1/3范围内;

    3  后浇带和施工缝处的钢筋应贯通,侧模应固定牢靠;

    4  箱形基础的后浇带两侧应限制施工荷载,梁、板应有临时支撑措施;

    5  后浇带和施工缝处浇筑混凝土前,应清除浮浆、疏松石子和软弱混凝土层,浇水湿润;

    6  后浇带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比两侧混凝土提高一级,施工缝处后浇混凝土应待先浇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后方可进行。

条文说明

5.4.1  应根据基础规模、现场条件、供应能力、技术能力等合理确定基础混凝土浇筑方案。对于基础长度较短、厚度较小的基础,可采取一次连续浇筑的方法。对于长度较长、厚度较大的基础,可采用留设施工缝或后浇带分块浇筑的方法,每块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垂直施工缝和后浇带的留设应满足设计和国家现行有关规范的要求。水平施工缝的留设除应符合设计要求外,还应综合考虑裂缝控制、施工操作方便等因素。若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发生断电、暴雨等特殊情况需临时设置施工缝时,施工缝应留设规整并垂直于基础,必要时可采取增加短插筋、事后修凿等措施,使基础结构满足受力要求。

5.4.2  采用分块浇筑的基础混凝土,每块混凝土通过短期的应力释放后,再将各块混凝土连成整体,依靠混凝土抗拉强度抵抗下一段的温度收缩应力,从而达到控制混凝土裂缝的目的,分块浇筑的间隔施工时间不宜小于7d。同时,分块浇筑基础混凝土尚应考虑现场场地、基坑分块开挖先后顺序、基坑变形及周边环境等条件,以便确定合理的施工流程。

5.4.3  若直接在地基上进行基础混凝土施工,应事先清除松软泥土、疏松碎石、杂物等。

5.4.4  筏形与箱形基础混凝土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采用筏形与箱形基础的工程,其基础开挖一般较深,混凝土运输车辆、混凝土输送设备重量大,且在基坑边的道路或作业平台、基坑内的栈桥上进行作业,故作业区域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其承载能力,还要考虑坑外地面超载、基坑围护变形控制、支护结构安全等因素,必要时应采取加固措施,不应影响土体稳定。

    2  为保证浇筑质量,规定了基础混凝土的浇筑方向,当混凝土供应量有保证时,也可采用多点同时浇筑的方法。

    5  混凝土浇筑高度应保证混凝土不发生离析,若混凝土自高处倾落的自由高度大于2m时,宜设置串筒、溜槽、溜管等装置,减缓混凝土下料的冲击。

    6  为避免混凝土表面产生收缩裂缝,宜采取多次抹面的处理措施。一般情况下,混凝土找平后抹压一遍,初凝前再进行一次抹压,终凝前再进行一次抹压。抹面可采用机械、铁板、木蟹抹面。

5.4.5  裂缝控制应根据工程特点采取优化混凝土配合比、调整入模温度、设置构造筋、加强混凝土养护和保温、控制拆模时间等措施。养护是防止混凝土产生裂缝,确保混凝土力学性能的重要措施,因此应加强混凝土湿度和温度控制。各种养护方式可单独使用,也可复合使用。蓄热养护可采用覆盖塑料薄膜、塑料薄膜加麻袋、塑料薄膜加草帘等方法。

5.4.6  筏形与箱形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为控制温度和收缩引起的混凝土体积变形,避免产生有害裂缝,在保证混凝土有足够强度和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可通过减少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提高掺合料的用量,采用低水化热水泥,采用60d或90d的后期强度作为强度检验依据等手段,降低大体积混凝土的水化温升。

    2  用多台输送泵接硬管输送浇筑时,输送管布料点间距不宜大于12m;用汽车布料杆输送浇筑时,应根据布料杆工作半径确定布料点数量。

    3  混凝土分层浇筑应利用自然流淌形成斜坡,并应沿高度均匀上升,以便于振捣,易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同时可利用混凝土层面散热,降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的温升。层间的间隔时间应尽量缩短,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浇筑上层混凝土,以避免产生冷缝。

    4  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蓄热养护时间应根据测温数据确定,蓄热养护措施应使混凝土的里表温差及降温速率满足温控指标的要求,若实测结果不满足温控指标要求,应调整蓄热养护措施。大体积混凝土的测温应根据测温方案实施,监测点的布置应真实地反映出混凝土浇筑体内最高温升、里表温差、降温速率及环境温度等技术参数,宜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竖向剖面进行测温,竖向剖面应从中部区域开始延伸至边缘。

5.4.7  筏形与箱形基础后浇带和施工缝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3  后浇带和施工缝侧面宜采用快易收口网,也可用钢板网、铁丝网或小木板作为侧模;当采用木模时,模板拆除后混凝土界面应及时凿毛并清理干净。

    4  箱形基础后浇带两侧应有固定牢靠的支撑措施,并应在模板安装方案中明确其细部构造。后浇带所在跨的支架拆除应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在后浇带混凝土合拢前,不应因支架拆除或损坏、结构超载等而改变构件的设计受力状态。

    5  根据后浇带不同的作用,其混凝土的浇筑时间也不同,均应根据设计规定的时间实施。一般情况下,用于减小混凝土收缩或为便于施工设置的后浇带,可在混凝土收缩趋于稳定后方可浇筑后浇带混凝土。用于控制沉降差异的后浇带,可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值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浇筑后浇带混凝土。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 GB51004-2015
微信、QQ、手机浏览器等软件扫一扫 即可阅读
手机APP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