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消防规范网

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5.6 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


5.6.1  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应进行工艺性试成孔,数量不应少于2根。

5.6.2  护壁泥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泥浆可采用原土造浆,不适于采用原土造浆的土层应制备泥浆,制备泥浆的性能指标应符合表5.6.2-1的规定。

表5.6.2-1  制备泥浆的性能指标

    2  施工时应维持钻孔内泥浆液面高于地下水位0.5m,受水位涨落影响时,应高于最高水位1.5m。

    3  成孔时应根据土层情况调整泥浆指标,排出孔口的循环泥浆的性能指标应符合表5.6.2-2的规定。

表5.6.2-2  循环泥浆的性能指标

    4  废弃的泥浆、废渣应另行处理,不应污染环境。

5.6.3  成孔时宜在孔位埋设护筒,护筒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护筒应采用钢板制作,应有足够刚度及强度;上部应设置溢流孔,下端外侧应采用黏土填实,护筒高度应满足孔内泥浆面高度要求,护筒埋设应进入稳定土层;

    2  护筒上应标出桩位,护筒中心与孔位中心偏差不应大于50mm;

    3  护筒内径应比钻头外径大100mm,冲击成孔和旋挖成孔的护筒内径应比钻头外径大200mm,垂直度偏差不宜大于1/100。

5.6.4  正、反循环成孔钻进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成孔直径不应小于设计桩径,钻头宜设置保径装置;

    2  成孔机具应根据桩型、地质情况及成孔工艺选择,砂土层中成孔宜采用反循环成孔;

    3  在软土层中钻进,应根据泥浆补给及排渣情况控制钻进速度;

    4  钻机转速应根据钻头形式、土层情况、扭矩及钻头切削具磨损情况进行调整,硬质合金钻头的转速宜为40r/min~80r/min,钢粒钻头的转速宜为50r/min~120r/min,牙轮钻头的转速宜为60r/min~180r/min。

5.6.5  冲击成孔钻进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成孔前以及过程中应定期检查钢丝绳、卡扣及转向装置,冲击时应控制钢丝绳放松量;

    2  开孔时,应低锤密击,成孔至护筒下3m~4m后可正常冲击;

    3  岩层表面不平或遇孤石时,应向孔内投入黏土、块石,将孔底表面填平后低锤快击,形成紧密平台,再进行正常冲击,孔位出现偏差时,应回填片石至偏孔上方300mm~500mm处后再成孔;

    4  成孔过程中应及时排除废渣,排渣可采用泥浆循环或淘渣筒,淘渣筒直径宜为孔径的50%~70%,每钻进0.5m~1.0m应淘渣一次,淘渣后应及时补充孔内泥浆,孔内泥浆液面应符合本规范第5.6.2条的规定;

    5  成孔施工过程中应按每钻进4m~5m更换钻头验孔;

    6  在岩层中成孔,桩端持力层应按每100mm~300mm清孔取样,非桩端持力层应按每300mm~500mm清孔取样。

5.6.6  旋挖成孔钻进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成孔前及提出钻斗时均应检查钻头保护装置、钻头直径及钻头磨损情况,并应清除钻斗上的渣土;

    2  成孔钻进过程中应检查钻杆垂直度;

    3  砂层中钻进时,宜降低钻进速度及转速,并提高泥浆比重和黏度;

    4  应控制钻斗的升降速度,并保持液面平稳;

    5  成孔时桩距应控制在4倍桩径内,排出的渣土距桩孔口距离应大于6m,并应及时清除;

    6  在较厚的砂层成孔宜更换砂层钻斗,并减少旋挖进尺;

    7  旋挖成孔达到设计深度时,应清除孔内虚土。

5.6.7  多支盘灌注桩成孔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多支盘灌注桩成孔可采用泥浆护壁成孔、干作业成孔、水泥注浆护壁成孔、重锤捣扩成孔方法。成孔采用泥浆护壁时,应符合本规范第5.6.2条的规定,排出孔口的泥浆黏度应控制在15s~25s,含砂率小于6%,胶体率不小于95%。成孔完成后,应立即进行清孔,沉渣厚度应符合本规范第5.6.13条的规定。

    2  分支机进入孔口前,应对机械设备进行检查。支盘形成宜自上而下,挤扩前后应对孔深、孔径进行检测,符合质量要求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3  成盘时应控制油压,黏性土应控制在6MPa~7MPa,密实粉土、砂土应为15MPa~17MPa,坚硬密实砂土为20MPa~25MPa,成盘过程中应观测压力变化。

    4  挤扩盘过程中及支盘成型器提升过程中,应及时补充泥浆,保持液面稳定。分支、成盘完成后,应将支盘成型器吊出,并应进行泥浆置换,置换后的泥浆比重应为1.10~1.15。

    5  每一承力盘挤扩完后应将成型器转动2周扫平渣土。当支盘时间较长,孔壁缩颈或塌孔时,应重新扫孔。

    6  支盘形成后,应立即放置钢筋笼、二次清孔并灌注混凝土,导管底端位于盘位附近时,应上下抽拉导管,捣密盘位附近混凝土。

5.6.8  扩底用机械式钻具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钻具应在竖直力的作用下能自由收放;

    2  钻具伸扩臂的长度、角度与其连杆行程应根据设计扩底段外形尺寸确定;

    3  扩孔施工前应对扩孔钻具进行检查。

5.6.9  扩底灌注桩成孔钻进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扩底成孔施工前,应在泥浆循环下保持钻机空转3min~5min;

    2  扩底成孔中应根据钻机运转状况及时调整钻进参数;

    3  扩底成孔后应保持钻头空转3min~5min,待清孔完毕后方可收拢扩刀提取钻具;

    4  扩底成孔施工在清孔后进行,扩孔完成后应再进行一次清孔。

5.6.10  正循环清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第一次清孔可利用成孔钻具直接进行,清孔时应先将钻头提离孔底0.2m~0.3m,输入泥浆循环清孔,输入的泥浆指标应符合本规范表5.6.2-2的规定;

    2  孔深小于60m的桩,清孔时间宜为15min~30min,孔深大于60m的桩,清孔时间宜为30min~45min;

    3  第二次清孔利用导管输入泥浆循环清孔,输入的泥浆应符合本规范表5.6.2-2的规定。

5.6.11  泵吸反循环清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泵吸反循环清孔时,应将钻头提离孔底0.5m~0.8m输入泥浆进行清孔,输入的泥浆指标应符合本规范表5.6.2-2的规定;

    2  清孔时,输入孔内的泥浆量不应小于砂石泵的排量,应合理控制泵量,保持补量充足。

5.6.12  气举反循环清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排浆管底下放至距沉渣面30mm~40mm,气水混合器至液面距离宜为孔深的0.55倍~0.65倍;

    2  开始送气时,应向孔内供浆,停止清孔时应先关气后断浆;

    3  送气量应由小到大,气压应稍大于孔底水头压力,孔底沉渣较厚、块体较大或沉渣板结,可加大气量;

    4  清孔时应维持孔内泥浆液面的稳定。

5.6.13  灌注桩在浇筑混凝土前,清孔后泥浆应符合本规范表5.6.2-2的规定,清孔后孔底沉渣厚度应符合表5.6.13的规定。

表5.6.13  清孔后孔底沉渣厚度(mm)

5.6.14  钢筋笼制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筋笼宜分段制作,分段长度应根据钢筋笼整体刚度、钢筋长度以及起重设备的有效高度等因素确定。钢筋笼接头宜采用焊接或机械式接头,接头应相互错开。

    2  钢筋笼应采用环形胎模制作,钢筋笼主筋净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3  钢筋笼的材质、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钢筋笼制作允许偏差应符合表5.6.14的规定。

表5.6.14  钢筋笼制作允许偏差(mm)

    4  钢筋笼主筋混凝土保护层允许偏差应为±20mm,钢筋笼上应设置保护层垫块,每节钢筋笼不应少于2组,每组不应少于3块,且应均匀分布于同一截面上。

5.6.15  钢筋笼安装入孔时,应保持垂直,对准孔位轻放,避免碰撞孔壁。钢筋笼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下节钢筋笼宜露出操作平台1m;

    2  上下节钢筋笼主筋连接时,应保证主筋部位对正,且保持上下节钢筋笼垂直,焊接时应对称进行;

    3  钢筋笼全部安装入孔后应固定于孔口,安装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应为±100mm。

5.6.16  水下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的规定;

    2  混凝土强度应按比设计强度提高等级配置;

    3  混凝土应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坍落度宜为180mm~ 220mm,坍落度损失应满足灌注要求。

5.6.17  水下混凝土灌注应采用导管法,导管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导管直径宜为200mm~250mm,壁厚不宜小于3mm,导管的分节长度应根据工艺要求确定,底管长度不宜小于4m,标准节宜为2.5m~3.0m,并可设置短导管;

    2  导管使用前应试拼装和试压,使用完毕后应及时进行清洗;

    3  导管接头宜采用法兰或双螺纹方扣,应保证导管连接可靠且具有良好的水密性。

5.6.18  混凝土初灌量应满足导管埋入混凝土深度不小于0.8m的要求。

5.6.19  混凝土灌注用隔水栓应有良好的隔水性能。隔水栓宜采用球胆或与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同的细石混凝土制作的混凝土块。

5.6.20  水下混凝土灌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导管底部至孔底距离宜为300mm~500mm;

    2  导管安装完毕后,应进行二次清孔,二次清孔宜选用正循环或反循环清孔,清孔结束后孔底0.5m内的泥浆指标及沉渣厚度应符合本规范表5.6.2-2及表5.6.13的规定,符合要求后应立即浇筑混凝土;

    3  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导管应始终埋入混凝土内,宜为2m~6m,导管应勤提勤拆;

    4  应连续灌注水下混凝土,并应经常检测混凝土面上升情况,灌注时间应确保混凝土不初凝;

    5  混凝土灌注应控制最后一次灌注量,超灌高度应高于设计桩顶标高1.0m以上,充盈系数不应小于1.0。

5.6.21  每浇注50m3应有1组试件,小于50m3的桩,每个台班应有1组试件。对单柱单桩的桩应有1组试件,每组试件应有3个试块,同组试件应取自同车混凝土。

5.6.22  灌注桩后注浆注浆参数、方式、工艺及承载力设计参数应经试验确定。

5.6.23  后注浆的注浆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桩端注浆导管应采用钢管,单根桩注浆管数量不应少于2根,大直径桩应根据地层情况以及承载力增幅要求增加注浆管数量;

    2  桩端注浆管与钢筋笼应采用绑扎固定或焊接且均匀布置,注浆管顶端应高出地面200mm,管口应封闭,下端宜伸至灌注桩孔底300mm~500mm,桩端持力层为碎石、基岩时,注浆管下端宜做成T形并与桩底齐平;

    3  桩侧后注浆管数量、注浆断面位置应根据地层、桩长等要求确定,注浆孔应均匀分布;

    4  注浆管间应可靠连接并有良好的水密性,注浆器应布置梅花状注浆孔,注浆器应采用单向装置。

5.6.24  后注浆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浆液的水灰比应根据土的饱和度、渗透性确定:饱和土水灰比宜为0.45~0.65;非饱和土水灰比宜为0.7~0.9;松散碎石土、砂砾水灰比宜为0.5~0.6。配制的浆液应过滤,滤网网眼应小于40μm。

    2  桩端注浆终止注浆压力应根据土层性质及注浆点深度确定:非饱和黏性土及粉土,注浆压力宜为3MPa~10MPa;饱和土层注浆压力宜为1.2MPa~4.0MPa。软土宜取低值,密实黏性土宜取高值。注浆流量不宜大于75L/min。

    3  桩端与桩侧联合注浆时,饱和土中宜先桩侧后桩端;非饱和土中宜先桩端后桩侧。多断面桩侧注浆应先上后下,桩侧桩端注浆间隔时间不宜少于2h,群桩注浆宜先周边后中间。

    4  后注浆应在成桩后7h~8h采用清水开塞,开塞压力宜为0.8MPa~1.0MPa。注浆宜于成桩2d后施工,注浆位置与相邻桩成孔位置不宜小于8m~10m。

    5  注浆终止条件应控制注浆量与注浆压力两个因素,以前者为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即可终止注浆:

        1)注浆总量达到设计要求;

        2)注浆量不低于80%,且压力大于设计值。

条文说明

5.6.2  泥浆是由水、膨润土(或黏土)和添加剂等组成的浆体。在钻孔桩施工过程中,泥浆的作用为利用其与地下水之间的压力差控制水压力,使泥浆能在孔壁上形成泥皮而加固孔壁,防止坍塌,同时稳定孔内水位。另外,泥浆还能起到带出孔内岩土碎屑的作用,因此,无论在成孔阶段以及灌注成桩阶段,泥浆都对成桩质量有重要的影响。

    泥浆的主要性能有泥浆比重、黏度、静切力、含砂率、胶体率、失水率、酸碱度等指标,实践证明泥浆是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成孔质量好坏的重要环节,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检测泥浆的各项指标,其中比重及黏度是最直观、最重要的指标,泥浆比重过大既影响钻速,又使孔壁泥皮增厚,泥浆比重过小则护壁性能差,容易塌孔。泥浆中的黏性可使土渣、岩屑悬浮而不发生沉淀,且能阻止泥浆向地基土中侵入,在黏性土中,黏土颗粒之间内聚力较大,泥浆中土渣不容易发生沉淀,在黏性土中黏度宜控制在18s~25s之间。在砂性土中,应适当加大泥浆黏度,以防止砂土中的土渣沉淀导致成孔质量不佳,根据经验,砂性土中黏度控制在25s~30s之间。

5.6.3  护筒一般应埋入不稳定地层底部,若护筒太长,可分成几节,孔口间应可靠连接。旋挖钻机的护筒既保护孔口,又是钻斗的导向装置,故旋挖钻机均应设置护筒,且护筒的垂直度应符合要求。

5.6.4  正循环成孔是由钻机回转装置带动钻杆和钻头回转切削破碎岩土,泥浆由泥浆泵输进钻杆内腔后,经钻头出浆口射出,带动钻渣沿孔壁上升到孔口,进入泥浆池净化后再使用。

    反循环成孔与正循环原理相似,区别在于泥浆液从钻杆和孔壁间的空隙中进入钻孔底部,并携带钻渣由钻杆内腔返回地面,同时,经过净化的泥浆又循环进入钻孔内进行护壁。

    当孔径较大时,正循环回转钻进,其与孔壁间的环状断面将会增大,泥浆上返速度将降低,排出钻渣的能力较差。反循环成孔时,由于钻渣由内腔返回地面,内腔断面小于钻杆与孔壁间空隙,故泥浆液上返速度较快,效率较高。

    一般反循环工艺适用于填土层、砂层、卵石层和岩层中,但块石、卵石块不得大于钻杆内径的3/4,以免造成钻头或管路堵塞。适宜反循环施工的粗粒砂主要包括卵砾石、碎石、砾砂层等。

    清孔一般有正循环成孔及反循环成孔。正循环清孔一般适用于直径小于800mm的桩孔,当孔底沉渣粒径较大,正循环难以将其带上来时,或长时间清孔难以达到要求时,应采用反循环清孔。

    正、反循环成孔灌注桩在黏土中成孔时,宜选用尖底钻头,中等钻速的钻进方法;在砂土及软土等易塌孔土层中,宜选用平底钻头,低档慢速钻进,泥浆比重应适量加大。在硬质土层或岩层中,易引起钻杆倾斜,成孔时宜低档慢速钻进,必要时,钻具应加导向。

5.6.5  冲击成孔灌注桩施工的关键在于合理确定冲击钻头重量,选择最优悬距、合适的冲击行程和冲击频率,一般冲击钻头重量按冲孔直径每100mm取100kg~140kg,悬距一般可取0.5m~0.8m,冲击行程为0.8m~1.2m,冲击频率宜为40次/min~48次/min。在冲击成孔时应根据土层情况,合理选择参数,勤松绳、少放绳、勤淘渣。

    在各类土层中的冲击成孔操作要点见表8。

表8 冲击成孔操作要点

    大直径桩孔可分级扩孔,第一级桩孔直径宜为设计直径的0.6倍~0.8倍。

    当遇土洞、溶洞时,应先采用注浆、填块石、长护筒等措施对土洞、溶洞进行处理,处理完毕之后再进行冲击成孔等后续施工步骤。

5.6.6  旋挖成孔时利用钻斗与液压力作为钻进压力切削土体,将土体装满钻斗后提升出土。其成桩质量较好,对地层扰动较小,且孔壁上的螺旋纹可提高桩的摩阻力,但其不适用于硬岩层、较致密的卵石层、孤石层等。粉细砂层厚度较大,且泵压地下水较大,沉渣处理较复杂,需更换清渣钻斗,在成孔过程中,不易形成泥皮,护壁能力较差。目前,旋挖钻机最大钻孔直径为3m,钻孔深度达120m。

    旋挖成孔过程中应控制钻斗在孔内的升降速度,速度过快,孔内泥浆将会对孔壁进行冲刷,甚至在提升钻斗时在钻斗下放产生负压,导致塌孔。钻斗升降速度可参考表9。

表9 钻斗升降速度

5.6.7  挤扩支盘灌注桩原理是在普通钻孔桩成孔完成后再挤扩、灌注混凝土,利用桩身不同部位的硬土层设置承力盘及分支,成为多支点摩擦端承桩,改善建(构)筑物的稳定性,抗震性,减小桩基沉降。单桩承载力提高可大大节省投资、工期,但是挤扩支盘桩施工期相对较长,挤扩过程中孔壁泥皮较厚、护壁泥浆控制不好时容易出现塌孔,而且桩端沉渣较厚,清孔不满足要求后承载力也会降低。根据成孔工艺,可采用泥浆护壁成孔、干作业成孔、水泥注浆护壁成孔、重锤捣扩成孔方法。

    (1)泥浆护壁成孔工艺:当地下水位较高时,一般采用泥浆护壁成孔,根据地质情况选择持力层设置分支及承力盘,下入液压挤扩支盘成型机,操作弓压臂(承力板)挤出、收回、反复转角、经多次挤压成盘,再由上至下或由下至上完成挤扩多个支盘的作业,之后安放钢筋笼、清孔、灌注混凝土成桩。

    (2)干作业成孔工艺:当地下水位较低时,水位以上采用螺旋钻机进行干作业成孔后,下入挤扩支盘机,按设计支盘位尺寸进行挤扩作业、下钢筋笼、灌注混凝土;

    (3)水泥注浆护壁成孔工艺:干砂成桩时,孔壁易坍塌,成盘作业无法进行,此时应采用灌注水泥浆工艺稳住孔壁后,再挤扩成盘。

    (4)重锤捣扩成孔工艺:浅层软土分布区利用浅部可塑黏性土层为依托,在管内用重锤冲捣将材料挤入孔壁到设计厚度后,放入支盘机,按设计盘位尺寸再挤扩成盘,下钢筋笼、灌注混凝土成桩。该法可以大量节约材料和投资,用于不受噪音和振动限制的场区。

    支盘机最初张开所需压力应根据土层、试成孔数据及经验确定,压力表读数不应小于0.8倍的预估压力值,当压力值相差较大时,应根据情况对盘位进行适当调整。

    在灌注混凝土前应进行二次清孔,二次清孔的质量直接影响挤扩支盘桩的承载力,必要时可采用后注浆技术提高桩端承载力。

5.6.8  与常规等截面桩相比,扩底桩施工工艺更加复杂,施工质量、扩底形状与扩底所处土层等都有较大的关系,因此应强调试成孔的重要性及施工过程中的控制与检测。

    桩身直孔段成孔完毕至扩底段钻进完毕时间间隔较长,泥浆中的悬浮颗粒会大量沉淀,扩底成孔中也会产生新的颗粒,因此应增加一次清孔。

5.6.14  钢筋笼接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 18以及《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 107的规定,焊接接头在同一截面上的接头数量不应大于主筋总数的50%。机械接头接头百分率,Ⅱ级接头不应大于50%,Ⅰ级接头不受限制。接头应相互错开,错开距离为35倍的主筋直径。对于Ⅰ级接头和Ⅱ级接头的定义,现行行业标准《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 107中Ⅰ级接头定义为:接头抗拉强度不小于被连接钢筋实际抗拉强度或1.1倍的钢筋抗拉强度标准值,并具有高延性及反复拉压性能。Ⅱ级接头定义为:接头抗拉强度不小于被连接钢筋屈服强度标准值,并具有高延性及反复拉压性能。

    钢筋笼主筋间距不应过密,否则影响灌注时混凝土的流动,导致混凝土难以进入钢筋笼外围空间,影响保护层质量。

5.6.16  由于水下灌注的混凝土实际桩身强度会比混凝土标准试块强度等级低,在设计图纸未注明水下混凝土强度等级时,试配时应提高等级,在无试验依据的情况下,水下混凝土配制的标准试块强度等级应提高,提高强度等级可参照表10。

表10 水下混凝土强度等级对照表

5.6.17  导管管径应与桩径匹配,桩径小而管径大容易造成顶管,钢筋笼上拱。桩径大而管径小,将增加混凝土浇筑时间。对于小于800的桩,导管内径宜为200mm;800~1500的桩,导管内径宜为250mm,大于1500的桩,导管内径宜为300mm。

5.6.18  混凝土初灌量是水下混凝土施工的关键,通过积聚一定量的混凝土积蓄的能量将导管内泥浆逼出,实现水下封底,并保证封底后导管外泥浆不会进入混凝土内。

5.6.19  本条规定是为了将隔水栓顺利排出。

5.6.20  水下混凝土浇筑时,导管埋入深度对成桩质量影响较大,导管埋入较深会发生因顶升阻力加大而产生局部夹泥,或因混凝土泛出阻力较大,上部混凝土长时间不流动,造成灌注不畅。埋入过浅会发生将导管拔出混凝土面,或发生新灌入混凝土冲翻顶面,造成夹泥断桩等事故。

    桩顶设计标高以上混凝土预留长度与桩身、地质条件、施工工艺以及施工过程中的控制等有关。

5.6.22  灌注桩在浇筑时,孔底处会留有松软沉淀物,影响桩基承载力,桩端及桩侧后注浆工艺原理是灌注桩成桩后,桩身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时,浆液在一定的压力作用下,通过预埋在桩身中的注浆管和桩端桩侧注浆器向周围扩散,同时沿桩身上泛,浆液中矿物与水发生水解及水化反应,通过渗透、劈裂和挤密作用,固化桩端沉渣,加固桩侧土体,改善土体性质及泥皮性质,由此改善桩端及改变桩侧土体的受力特性,从而提高桩端阻力和桩侧阻力,达到提高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和减少桩身的沉降量的效果。

    后注浆技术对提高灌注桩竖向承载力和减小离散性效果显著,尤其是对桩端进入密实粉土及粉细砂层的桩。在施工前,应进行注浆工艺试验,通过试验确定合理的注浆压力和注浆速度等工艺参数。

    后注浆地基土极限承载力的确定应以静载荷试验结果为依据,不宜直接以预估方法得到的结果作为最终设计依据。

5.6.23  注浆管内径宜为25mm,当注浆管作为声测管时,管径应满足声测要求。注浆管数量主要应考虑注浆分布均匀性及注浆管开通的情况,保证其可靠性。其中最关键的在于注浆器是否能开通,能否保证注浆管路的通畅,因此应尽可能采用可靠性高的注浆器,保证注浆成功率。

    为保证桩端后注浆浆液尽可能分布于桩端附近土体,注浆器应进入桩端以下土层一定深度。

    在一般土层中,注浆管做成竖直向,在岩层中为了避免注浆管在插入槽底之后损坏,宜做成水平的。

5.6.24  当注浆压力达不到条文所述要求时应采取间歇式注浆工艺。

    后注浆工艺流程为:灌注桩成孔完成后,注浆管随钢筋笼同时下放,注浆管与钢筋笼采用钢丝固定,注浆管下放时须进行注水试验,严防漏水。桩端注浆管底标高设置要求管端注浆器插入桩端持力层0.2m~0.5m,顶端位置宜高出地面0.2m,注浆管上口须用堵头封闭。混凝土浇筑后7h~8h进行清水开塞,起到压通注浆管路及检查注浆管路状况的作用,当压水压力出现瞬间归零时,应视为开塞成功。开塞的时间应把握准确,过早会对桩身混凝土产生破坏,过晚则会降低开塞成功率。在灌注桩桩体混凝土强度达到70%时,开始注浆。

    另外,在一些地区也采用桩底抛石压浆的技术,在成孔时按设计标高超钻0.2m~0.3m,钢筋笼绑扎注浆管并安装到位,随后抛入0.2m~0.3m的碎石,粒径约为20mm~40mm。在桩身混凝土灌注完成,达到设计强度70%~80%的强度后,进行桩底注浆,对孔底土层进行加固,提高桩基承载力。

    浆液水灰比将影响注浆有效性,水灰比过大将降低注浆有效性,过小则增大注浆阻力,降低可注性。水灰比的选择应根据土的饱和度、渗透性确定,结合工程经验给出上述数据。当浆液水灰比不大于0.5时,加入减水剂等外加剂,可增加浆液流动性及对土体的增强效应。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 GB51004-2015
微信、QQ、手机浏览器等软件扫一扫 即可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