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消防规范网

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6.4 电炉车间布置与厂房


6.4.1 电炉炼钢车间的总体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炉炼钢车间主厂房宜采用依次由炉子跨、加料跨、炉外精炼和(或)钢包转运跨多跨并列毗连的布置形式。炉子跨与加料跨也可采用与精炼以后各跨垂直布置的形式,也可采用电炉和炉外精炼同跨布置与连铸浇注跨并列毗连的布置形式。

    2 炉容量小于50t的电炉车间,可不设加料跨,可在炉旁设简易加料设施。

6.4.2 电炉炼钢车间主厂房参数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炉子跨:跨度宜为21m~30m,并应保证变压器室外墙面至对侧厂房柱之间的净空,能顺利通过废钢料篮与吊换的炉壳。起重机轨面标高应保证电炉更换电极的正常作业,带有密闭罩的电炉,起重机梁底防护结构下缘至梁下部分密闭罩最高点的净空不应小于0.5m。电炉所在处厂房柱间距宜为18m~36m,并应根据电炉容量及其外形尺寸确定。

    2 加料跨:跨度宜为9m~18m,并应根据加料系统、炉外精炼系统的设备与建构筑物布置确定。其高度应按设备的立面布置情况确定,当采用起重机吊底开料罐进料方式时,轨面标高应按底开料罐跨越料仓顶面平台栏杆的安全高度确定。

    3 炉外精炼和(或)钢包转运跨:跨度宜为21m~30m,并应根据总体工艺布置情况确定。起重机轨面标高应按炉外精炼设备高度和连铸大包回转台的高度确定,并应保证钢包座入回转台后包括钢包加盖机构的最高点至起重机梁底防护结构下缘之间净空不小于0.5m。

    4 冶炼浇注跨(同跨布置):跨度宜为21m~36m。起重机轨面标高应保证电炉更换电极的正常作业、变压器吊运和钢包吊入连铸大包回转台的高度要求。

6.4.3 电炉应采用高架布置方式,应采用炉下电动钢包车出钢。电炉炉门槛水平线至工作平台面的高度宜为500mm~700mm。确定工作平台标高及电炉周围平台开孔时,应校核出钢、出渣时电炉各种运动与相邻设备、建(构)筑物的动态关系。

6.4.4 车间内不宜设置不同容量的电炉。车间内装备1座以上相同容量的电炉时,电炉与变压器宜采用同侧布置的形式。

6.4.5 电炉车间各跨屋架上应配置起重机检修设施。

6.4.6 电炉工作平台宜采用钢梁混凝土平台,设计的均布负荷应为20kN/m2~25kN/m2,炉座上修炉时应为30kN/m2。原料跨各层平台的均布负荷应为5kN/m2~8kN/m2

6.4.7 电炉和钢包炉变压器室墙在短网开孔及临近水冷电缆的电磁感应区范围内的介质配管、管夹及支架,应采取防电磁感应措施。

条文说明

6.4.1 本条文所列电炉炼钢车间主厂房三种布置形式,是对现有超高功率电炉炼钢车间主厂房实际布置形式的归纳,生产实践证明都是可行的,但以多跨毗连的布置形式为优,因这种形式车间内物流干扰少,便于各工序充分发挥其效能,能较好地适应超高功率电炉炼钢车间高效生产的要求,且为远期发展留有条件。

    主厂房采用多跨毗连布置形式时,电炉在炉子跨内采用横向布置方式。只有当车间内为单座电炉,炉子跨垂直于精炼与钢包转运跨及浇注系统各跨或电炉与炉外精炼采用同跨布置时,才采用电炉在跨间内纵向布置方式。电炉横向布置时,电炉的纵向中心线与加料跨厂房柱行列线的最小距离,应保证能用起重机顺利地吊换电极,电炉的横向中心线至变压器室外墙的距离,应满足电炉设备设计尺寸要求,在工艺布置上应校核炉盖旋转时导电横臂尾部与变压器室墙上电缆架的关系,以免碰撞。电炉在炉子跨中平面位置的确定,还需要综合考虑装料、吊换炉壳、出钢、变压器检修吊装及电炉密闭罩的布置等因素。

    炉容量小于50t的电炉车间一般不设加料跨,可在炉旁设简易的炉盖加料系统。容量不小于50t电炉车间应设置加料跨。加料跨散状料贮存的进料方式,在以全废钢法冶炼时,一般可采用起重机吊底开料罐进料的方式,当一部分大于或等于20%冷态直接还原铁为炉料时宜通过皮带或其他专用运输系统送往电炉加料处,容量不小于100t且小时生产率很高的电炉车间,也可采用皮带运输机的进料方式。

6.4.4 车间内电炉容量不同,与其相关的工艺装备,如钢包、炉外精炼装置等均需采取不同规格,导致设备与备件数量大大增加,生产管理与调度作业大大复杂,生产效率受到影响,故不宜采用。

    车间内装备1座以上相同容量电炉时,电炉与变压器采取同侧布置的形式,可大大节省设计、建设与设备维修的工作量。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炼钢工程设计规范 GB50439-2015
微信、QQ、手机浏览器等软件扫一扫 即可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