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5.2 水力计算
5.2.1 排水管渠的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Q——设计流量(m³/s);
A——水流有效断面面积(m²);
v——流速(m/s)。
5.2.2 恒定流条件下排水管渠的流速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v——流速(m/s);
R——水力半径(m);
I——水力坡降;
n——粗糙系数。
5.2.3 排水管渠粗糙系数宜按表5.2.3的规定取值。
1 重力流污水管道应按非满流计算,其最大设计充满度应按表5.2.4的规定取值。
2 雨水管道和合流管道应按满流计算。
3 明渠超高不得小于0.2m。
5.2.5 排水管道的最大设计流速宜符合下列规定:
1 金属管道宜为10.0m/s;
2 非金属管道宜为5.0m/s,经试验验证可适当提高。
5.2.6 雨水明渠的最大设计流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水流深度为0.4m~1.0m时,宜按表5.2.6的规定取值。
5.2.7 排水管渠的最小设计流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污水管道在设计充满度下应为0.6m/s;
2 雨水管道和合流管道在满流时应为0.75m/ s;
3 明渠应为0.4m/s;
4 设计流速不满足最小设计流速时,应增设防淤积或清淤措施。
5.2.8 压力输泥管的最小设计流速可按表5.2.8的规定取值。
5.2.10 排水管道的最小管径和相应最小设计坡度,宜按表5.2.10的规定取值。
    
      

A——水流有效断面面积(m²);
v——流速(m/s)。
5.2.2 恒定流条件下排水管渠的流速应按下式计算:

R——水力半径(m);
I——水力坡降;
n——粗糙系数。
5.2.3 排水管渠粗糙系数宜按表5.2.3的规定取值。
	表5.2.3  排水管渠粗糙系数
	
5.2.4 排水管渠的最大设计充满度和超高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重力流污水管道应按非满流计算,其最大设计充满度应按表5.2.4的规定取值。
	表5.2.4  排水管渠的最大设计充满度
	
    注:在计算污水管道充满度时,不包括短时突然增加的污水量,但当管径小于或等于300mm时,应按满流复核。
2 雨水管道和合流管道应按满流计算。
3 明渠超高不得小于0.2m。
5.2.5 排水管道的最大设计流速宜符合下列规定:
1 金属管道宜为10.0m/s;
2 非金属管道宜为5.0m/s,经试验验证可适当提高。
5.2.6 雨水明渠的最大设计流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水流深度为0.4m~1.0m时,宜按表5.2.6的规定取值。
	表5.2.6  雨水明渠的最大设计流速(m/s)
	
    2 当水流深度小于0.4m时,宜按表5.2.6所列最大设计流速乘以0.85计算;当水流深度大于1.0m且小于2.0m时,宜按表5.2.6 所列最大设计流速乘以1.25计算;当水流深度不小于2.0m时,宜按表5.2.6所列最大设计流速乘以1.40计算。
5.2.7 排水管渠的最小设计流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污水管道在设计充满度下应为0.6m/s;
2 雨水管道和合流管道在满流时应为0.75m/ s;
3 明渠应为0.4m/s;
4 设计流速不满足最小设计流速时,应增设防淤积或清淤措施。
5.2.8 压力输泥管的最小设计流速可按表5.2.8的规定取值。
	表5.2.8  压力输泥管的最小设计流速(m/s)
	
5.2.9 排水管道采用压力流时,压力管道的设计流速宜采用0.7m/s~2.0m/s。
5.2.10 排水管道的最小管径和相应最小设计坡度,宜按表5.2.10的规定取值。
	表5.2.10 最小管径和相应最小设计坡度
	
5.2.11 管道在坡度变陡处,其管径可根据水力计算确定,由大变小,但不得超过2级,且不得小于相应条件下的最小管径。
条文说明
    5.2.2 排水管渠的水力计算根据流态可以分为恒定流和非恒定流两种,本条规定了恒定流条件下的流速计算公式,非恒定流计算条件下的排水管渠流速计算应根据具体数学模型确定。
5.2.3 根据现行行业标准《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 143-2010的有关规定,塑料管道的粗糙系数n均为0.009~0.011, 具体设计时,可根据管道加工方法和管道使用条件等确定,无资料时,按0.011取值。近年来,水泥砂浆内衬球墨铸铁管制造工艺逐渐提升,设计时粗糙系数可按0.011取值。
5.2.5 非金属管种类繁多,耐冲刷等性能各异。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形差异较大,山城重庆有些管渠的埋设坡度达到10%以上,甚至达到20%, 实践证明,在污水计算流速达到最大设计流速3倍或以上的情况下,部分钢筋混凝土管和硬聚氯乙烯管等非金属管道仍可正常工作。南宁市某排水系统,采用钢筋混凝土管,管径为1800mm, 最高流速为7.2m/s, 投入运行后无破损,管道和接口无渗水,管内基本无淤泥沉积,使用效果良好。
5.2.7 含有金属、矿物固体或重油杂质等的污水管道,其最小设计流速宜适当加大。当起点污水管段中的流速不能满足条文中的规定时,应按本标准表5.2.10的规定的最小设计坡度取值。
5.2.9 压力管道在排水工程泵站输水中较为适用。使用压力管道,可以减少埋深、缩小管径、便于施工。但应综合考虑管材强度,压力管道长度,水流条件等因素,确定经济流速。
随着综合管廊的不断普及,污水压力输送也给污水管入廊创造了良好条件。
5.2.10 随着城镇建设发展,街道楼房增多,排水量增大,应适当增大最小管径,并提高最小设计坡度。取消化粪池的地区,有条件的应适当放大管径,提高坡度,加强养护,避免淤积。常用管径的最小设计坡度,可按设计充满度下不淤流速控制,当管道坡度不能满足不淤流速要求时,应有防淤、清淤措施。通常管径的最小设计坡度见表11。
5.2.3 根据现行行业标准《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 143-2010的有关规定,塑料管道的粗糙系数n均为0.009~0.011, 具体设计时,可根据管道加工方法和管道使用条件等确定,无资料时,按0.011取值。近年来,水泥砂浆内衬球墨铸铁管制造工艺逐渐提升,设计时粗糙系数可按0.011取值。
5.2.5 非金属管种类繁多,耐冲刷等性能各异。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形差异较大,山城重庆有些管渠的埋设坡度达到10%以上,甚至达到20%, 实践证明,在污水计算流速达到最大设计流速3倍或以上的情况下,部分钢筋混凝土管和硬聚氯乙烯管等非金属管道仍可正常工作。南宁市某排水系统,采用钢筋混凝土管,管径为1800mm, 最高流速为7.2m/s, 投入运行后无破损,管道和接口无渗水,管内基本无淤泥沉积,使用效果良好。
5.2.7 含有金属、矿物固体或重油杂质等的污水管道,其最小设计流速宜适当加大。当起点污水管段中的流速不能满足条文中的规定时,应按本标准表5.2.10的规定的最小设计坡度取值。
5.2.9 压力管道在排水工程泵站输水中较为适用。使用压力管道,可以减少埋深、缩小管径、便于施工。但应综合考虑管材强度,压力管道长度,水流条件等因素,确定经济流速。
随着综合管廊的不断普及,污水压力输送也给污水管入廊创造了良好条件。
5.2.10 随着城镇建设发展,街道楼房增多,排水量增大,应适当增大最小管径,并提高最小设计坡度。取消化粪池的地区,有条件的应适当放大管径,提高坡度,加强养护,避免淤积。常用管径的最小设计坡度,可按设计充满度下不淤流速控制,当管道坡度不能满足不淤流速要求时,应有防淤、清淤措施。通常管径的最小设计坡度见表11。
	表11 常用管径的最小设计坡度(钢筋混凝土管非满流)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排水工程
 - 3.1 一般规定
 - 3.2 雨水系统
 - 3.3 污水系统
 - 4 设计流量和设计水质
 - 4.1 设计流量
 - 4.2 设计水质
 - 5 排水管渠和附属构筑物
 - 5.1 一般规定
 - 5.2 水力计算
 - 5.3 管道
 - 5.4 检查井
 - 5.5 跌水井
 - 5.6 水封井
 - 5.7 雨水口
 - 5.8 截流设施
 - 5.9 出水口
 - 5.10 立体交叉道路排水
 - 5.11 倒虹管
 - 5.12 渗透管渠
 - 5.13 渠道
 - 5.14 雨水调蓄设施
 - 5.15 管道综合
 - 6 泵站
 - 6.1 一般规定
 - 6.2 设计流量和设计扬程
 - 6.3 集水池
 - 6.4 泵房设计
 - 6.5 出水设施
 - 7 污水和再生水处理
 - 7.1 一般规定
 - 7.2 厂址选择和总体布置
 - 7.3 格栅
 - 7.4 沉砂池
 - 7.5 沉淀池
 - 7.6 活性污泥法
 - 7.7 回流污泥和剩余污泥
 - 7.8 生物膜法
 - 7.9 供氧设施
 - 7.10 化学除磷
 - 7.11 深度和再生处理
 - 7.12 自然处理
 - 7.13 消毒
 - 8 污泥处理和处置
 - 8.1 一般规定
 - 8.2 污泥浓缩
 - 8.3 污泥消化
 - 8.4 污泥好氧发酵
 - 8.5 污泥机械脱水
 - 8.6 污泥石灰稳定
 - 8.7 污泥干化
 - 8.8 污泥焚烧
 - 8.9 污泥处置和综合利用
 - 8.10 污泥输送和贮存
 - 8.11 除臭
 - 9 检测和控制
 - 9.1 一般规定
 - 9.2 检测
 - 9.3 自动化
 - 9.4 信息化
 - 9.5 智能化
 - 9.6 智慧排水系统
 - 附录A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计算方法
 - 附录B 暴雨强度公式的编制方法
 - 附录C 排水管道和其他地下管线(构筑物)的最小净距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