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8.10 污泥输送和贮存
8.10.1 污泥输送方式应根据污泥特性选择,应能满足耐用、防尘和防臭气外逸的要求,并应根据输送位置、距离、输送量和输送污泥含水率等合理选择输送设备。
8.10.2 脱水污泥的输送宜采用螺旋输送机、管道输送和皮带输送机三种形式。干化污泥输送宜采用螺旋输送机、刮板输送机、斗式提升机和皮带输送机等形式。
8.10.3 螺旋输送机输送脱水污泥,其倾角宜小于30°,且宜采用无轴螺旋输送机。黏稠度高的脱水污泥宜采用双螺旋输送机。
8.10.4 管道输送脱水污泥,弯头的转弯半径不应小于5倍管径,并应选择适用于输送大颗粒、高黏稠度的污泥输送泵,污泥泵应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和耐磨性。
8.10.5 皮带输送机输送污泥的倾角应小于20°。
8.10.6 干化污泥输送应密闭,干化污泥的输送设施应处于负压状态,防止气体外逸污染环境。干化污泥输送设备应具有耐磨、耐腐蚀、检修方便的特点。
8.10.7 污水厂应设置污泥贮存设施,便于污泥处理、外运处置,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8.10.8 污泥料仓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污泥料仓的容积应根据污泥出路、运输条件和后续处理工艺等因素综合确定;
2 脱水污泥料仓应设有防止污泥架桥装置;
3 污泥料仓应具有密闭性、耐腐蚀、防渗漏等性能;
4 应设除臭设施;
5 干化污泥料仓应设有温度检测和一氧化碳气体检测装置,并应设有温度过高和气体浓度过高的应急措施。
8.10.2 脱水污泥的输送宜采用螺旋输送机、管道输送和皮带输送机三种形式。干化污泥输送宜采用螺旋输送机、刮板输送机、斗式提升机和皮带输送机等形式。
8.10.3 螺旋输送机输送脱水污泥,其倾角宜小于30°,且宜采用无轴螺旋输送机。黏稠度高的脱水污泥宜采用双螺旋输送机。
8.10.4 管道输送脱水污泥,弯头的转弯半径不应小于5倍管径,并应选择适用于输送大颗粒、高黏稠度的污泥输送泵,污泥泵应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和耐磨性。
8.10.5 皮带输送机输送污泥的倾角应小于20°。
8.10.6 干化污泥输送应密闭,干化污泥的输送设施应处于负压状态,防止气体外逸污染环境。干化污泥输送设备应具有耐磨、耐腐蚀、检修方便的特点。
8.10.7 污水厂应设置污泥贮存设施,便于污泥处理、外运处置,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8.10.8 污泥料仓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污泥料仓的容积应根据污泥出路、运输条件和后续处理工艺等因素综合确定;
2 脱水污泥料仓应设有防止污泥架桥装置;
3 污泥料仓应具有密闭性、耐腐蚀、防渗漏等性能;
4 应设除臭设施;
5 干化污泥料仓应设有温度检测和一氧化碳气体检测装置,并应设有温度过高和气体浓度过高的应急措施。
条文说明
8.10.3 如果螺旋输送机倾角过大,会导致脱水污泥下滑而影响污泥脱水间的正常工作。如果采用有轴螺旋输送机,由于轴和螺旋叶片之间形成了相对于无轴螺旋输送机而言较为密闭的空间,输送污泥过程中对污泥的挤压和搅动更为剧烈,会使污泥中的表面吸附水、间歇水和毛细结合水外溢,增加污泥的流动性,在污泥的运输过程中容易造成污泥的滴漏,污染沿途环境。双螺旋输送机比较适用于黏性污泥的输送。
8.10.4 由于脱水污泥管道输送的局部阻力系数大,为降低污泥输送泵的扬程,避免污泥在管道中发生堵死现象,同时污水厂污泥的管道输送距离较短,而脱水机房场地有限,不利于管道进行大幅度转角布置。
8.10.5 皮带运输机倾角超过20°,泥饼会在皮带上滑动。
8.10.8 本条是关于污泥料仓设计的规定。
4 料仓仓顶应设置臭气抽排口,连接排风管道,并设置除臭设施。
5 大量干化污泥在料仓存储时,一旦发生缓慢燃烧,则会消耗氧气并产生一氧化碳。料仓中可以使用一氧化碳探测器识别和预警风险。燃烧的污泥起初只产生少量的一氧化碳,之后会产生大量一氧化碳,并发生剧烈放热反应。可使用多点温度探头以监测储存的污泥。
8.10.4 由于脱水污泥管道输送的局部阻力系数大,为降低污泥输送泵的扬程,避免污泥在管道中发生堵死现象,同时污水厂污泥的管道输送距离较短,而脱水机房场地有限,不利于管道进行大幅度转角布置。
8.10.5 皮带运输机倾角超过20°,泥饼会在皮带上滑动。
8.10.8 本条是关于污泥料仓设计的规定。
4 料仓仓顶应设置臭气抽排口,连接排风管道,并设置除臭设施。
5 大量干化污泥在料仓存储时,一旦发生缓慢燃烧,则会消耗氧气并产生一氧化碳。料仓中可以使用一氧化碳探测器识别和预警风险。燃烧的污泥起初只产生少量的一氧化碳,之后会产生大量一氧化碳,并发生剧烈放热反应。可使用多点温度探头以监测储存的污泥。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8.9 污泥处置和综合利用
- 下一节:8.11 除臭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排水工程
- 3.1 一般规定
- 3.2 雨水系统
- 3.3 污水系统
- 4 设计流量和设计水质
- 4.1 设计流量
- 4.2 设计水质
- 5 排水管渠和附属构筑物
- 5.1 一般规定
- 5.2 水力计算
- 5.3 管道
- 5.4 检查井
- 5.5 跌水井
- 5.6 水封井
- 5.7 雨水口
- 5.8 截流设施
- 5.9 出水口
- 5.10 立体交叉道路排水
- 5.11 倒虹管
- 5.12 渗透管渠
- 5.13 渠道
- 5.14 雨水调蓄设施
- 5.15 管道综合
- 6 泵站
- 6.1 一般规定
- 6.2 设计流量和设计扬程
- 6.3 集水池
- 6.4 泵房设计
- 6.5 出水设施
- 7 污水和再生水处理
- 7.1 一般规定
- 7.2 厂址选择和总体布置
- 7.3 格栅
- 7.4 沉砂池
- 7.5 沉淀池
- 7.6 活性污泥法
- 7.7 回流污泥和剩余污泥
- 7.8 生物膜法
- 7.9 供氧设施
- 7.10 化学除磷
- 7.11 深度和再生处理
- 7.12 自然处理
- 7.13 消毒
- 8 污泥处理和处置
- 8.1 一般规定
- 8.2 污泥浓缩
- 8.3 污泥消化
- 8.4 污泥好氧发酵
- 8.5 污泥机械脱水
- 8.6 污泥石灰稳定
- 8.7 污泥干化
- 8.8 污泥焚烧
- 8.9 污泥处置和综合利用
- 8.10 污泥输送和贮存
- 8.11 除臭
- 9 检测和控制
- 9.1 一般规定
- 9.2 检测
- 9.3 自动化
- 9.4 信息化
- 9.5 智能化
- 9.6 智慧排水系统
- 附录A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计算方法
- 附录B 暴雨强度公式的编制方法
- 附录C 排水管道和其他地下管线(构筑物)的最小净距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