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7.10 化学除磷
7.10.1 污水经生物除磷工艺处理后,其出水总磷不能达到要求时,应采用化学除磷工艺处理;污泥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含磷较高影响出厂水总磷不能达标时,也应采用化学除磷工艺。
7.10.2 化学除磷药剂可采用生物反应池的前置投加、后置投加或同步投加,也可采用多点投加。在生物滤池中不宜采用同步投加方式除磷。
7.10.3 化学除磷设计中,药剂的种类、剂量和投加点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
7.10.4 化学除磷药剂可采用铝盐、铁盐或其他有效的药剂。后置投加除磷药剂采用铝盐或铁盐作混凝剂时,宜投加离子型聚合电解质作为助凝剂。
7.10.5 采用铝盐或铁盐作混凝剂时,其投加混凝剂和污水中总磷的摩尔比宜为1.5~3.0,当出水中总磷的浓度低于0.5mg/L时,可适当增加摩尔比。
7.10.6 化学除磷时应考虑产生的污泥量。
7.10.7 化学除磷时,接触腐蚀性物质的设备和管道应采取防腐蚀措施。
7.10.2 化学除磷药剂可采用生物反应池的前置投加、后置投加或同步投加,也可采用多点投加。在生物滤池中不宜采用同步投加方式除磷。
7.10.3 化学除磷设计中,药剂的种类、剂量和投加点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
7.10.4 化学除磷药剂可采用铝盐、铁盐或其他有效的药剂。后置投加除磷药剂采用铝盐或铁盐作混凝剂时,宜投加离子型聚合电解质作为助凝剂。
7.10.5 采用铝盐或铁盐作混凝剂时,其投加混凝剂和污水中总磷的摩尔比宜为1.5~3.0,当出水中总磷的浓度低于0.5mg/L时,可适当增加摩尔比。
7.10.6 化学除磷时应考虑产生的污泥量。
7.10.7 化学除磷时,接触腐蚀性物质的设备和管道应采取防腐蚀措施。
条文说明
7.10.1 现行国家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规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建设的污水厂总磷(以P计)的一级A排放标准为0.5mg/L。一般城镇污水经生物除磷后,较难达到上述标准,故应辅以化学除磷,以满足出水水质的要求。由于在厌氧条件下,有大量含磷物质释放到液体中,污泥厌氧处理过程中的上清液、脱水机过滤液和浓缩池上清液等污水,若回流入污水处理系统,将造成污水处理系统中磷的恶性循环,增加污水生物处理除磷难度,因此可在回流入污水处理系统前先进行化学除磷。
7.10.2 前置投加点在污水预处理阶段,形成沉淀物与初沉污泥一起排除。前置投加的优点是除磷的同时还可去除相当数量的有机物,能减少生物处理的有机负荷,但污水处理总污泥产量较多,且对生物反硝化有一定的影响。后置投加点是在生物处理系统之后,形成的沉淀物通过生物反应池后的固液分离装置进行分离,这一方法的出水水质好。目前大多出水执行现行国家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一级A标准以上的污水厂采用了后置投加。同步投加点为生物反应池入口上游或生物反应池内,形成的沉淀物与剩余污泥一起排除。此时如采用酸性药剂会使pH值下降,对生物硝化不利。多点投加点是在生物反应池前、生物反应池和固液分离设施等位置投加药剂,其可以降低投药总量,增加运行的灵活性。
7.10.3 由于污水水质和环境条件各异,因而宜根据试验确定最佳药剂种类、剂量和投加点。
7.10.4 铝盐有硫酸铝、铝酸钠和聚合铝等,其中硫酸铝较常用。铁盐有三氯化铁、氯化亚铁、硫酸铁和硫酸亚铁等,其中三氯化铁最常用。
采用铝盐或铁盐除磷时,主要生成难溶性的磷酸铝或磷酸铁,其投加量与污水中总磷量成正比,可用于生物反应池的前置、后置和同步投加。采用亚铁盐需先氧化成铁盐后才能取得最大除磷效果,因此其一般不作为后置投加的混凝剂,在前置投加时,一般投加在曝气沉砂池中,以使亚铁盐迅速氧化成铁盐。加入少量阴离子、阳离子或阴阳离子聚合电解质,如聚丙烯酰胺(PAM),作为助凝剂,有利于分散的游离金属磷酸盐絮体混凝和沉淀。
如果生物反应池采用的是生物接触氧化池或曝气生物滤池,则不宜采用同步投加方式除磷,以防止填料堵塞。
7.10.5 理论上,三价铝和铁离子与等摩尔磷酸反应生成磷酸铝和磷酸铁,但在实际中,化学反应并不是100%有效的,OH-亦会与金属离子竞争反应,生成相应的氢氧化物,同时由于污水中成分极其复杂,含有大量阴离子,铝、铁离子会与它们反应,从而消耗混凝剂,所以化学药剂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超量投加,以保证出水总磷标准。德国在化学除磷计算时,提出了投加系数β的概念,β是铁盐或铝盐的摩尔浓度与磷的摩尔浓度的比值。投加系数β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如投加地点、混合条件等。然而,过量投加药剂不仅会使药剂费增加,而且因氢氧化物的大量形成也会使污泥量大大增加,这种污泥体积大、难脱水。在我国,根据经验投加铝盐或铁盐时其摩尔比宜为1.5~3.0。美国《营养物控制设计手册》(2009版)中铝盐与总磷的摩尔比与总磷的去除率相关:当去除率为75%、85%和95%时,摩尔比分别为1.38:1、1.72:1和2.3:1,铁盐与总磷的摩尔比为1:1,但是需要投加额外的10mg/L以形成氢氧化物。当对出水总磷的要求更高时,铝盐或铁盐与总磷的比例为2:1~6:1。出水的总磷浓度越低,摩尔比越高。
前置投加应注意控制投加量,以保证进入生物反应池剩余磷酸盐的含量为1.5mg/L~2.5mg/L,满足后续生物处理对磷的需要。
7.10.6 化学除磷时会产生较多的污泥。采用铝盐或铁盐作混凝剂时,前置投加,污泥量增加40%~75%;后置投加,污泥量增加20%~35%;同步投加,污泥量增加15%~50%。
7.10.7 三氯化铁、氯化亚铁、硫酸铁和硫酸亚铁都具有很强的腐蚀性;硫酸铝固体在干燥条件下没有腐蚀性,但硫酸铝液体却有很强的腐蚀性,故做本条规定。
7.10.2 前置投加点在污水预处理阶段,形成沉淀物与初沉污泥一起排除。前置投加的优点是除磷的同时还可去除相当数量的有机物,能减少生物处理的有机负荷,但污水处理总污泥产量较多,且对生物反硝化有一定的影响。后置投加点是在生物处理系统之后,形成的沉淀物通过生物反应池后的固液分离装置进行分离,这一方法的出水水质好。目前大多出水执行现行国家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一级A标准以上的污水厂采用了后置投加。同步投加点为生物反应池入口上游或生物反应池内,形成的沉淀物与剩余污泥一起排除。此时如采用酸性药剂会使pH值下降,对生物硝化不利。多点投加点是在生物反应池前、生物反应池和固液分离设施等位置投加药剂,其可以降低投药总量,增加运行的灵活性。
7.10.3 由于污水水质和环境条件各异,因而宜根据试验确定最佳药剂种类、剂量和投加点。
7.10.4 铝盐有硫酸铝、铝酸钠和聚合铝等,其中硫酸铝较常用。铁盐有三氯化铁、氯化亚铁、硫酸铁和硫酸亚铁等,其中三氯化铁最常用。
采用铝盐或铁盐除磷时,主要生成难溶性的磷酸铝或磷酸铁,其投加量与污水中总磷量成正比,可用于生物反应池的前置、后置和同步投加。采用亚铁盐需先氧化成铁盐后才能取得最大除磷效果,因此其一般不作为后置投加的混凝剂,在前置投加时,一般投加在曝气沉砂池中,以使亚铁盐迅速氧化成铁盐。加入少量阴离子、阳离子或阴阳离子聚合电解质,如聚丙烯酰胺(PAM),作为助凝剂,有利于分散的游离金属磷酸盐絮体混凝和沉淀。
如果生物反应池采用的是生物接触氧化池或曝气生物滤池,则不宜采用同步投加方式除磷,以防止填料堵塞。
7.10.5 理论上,三价铝和铁离子与等摩尔磷酸反应生成磷酸铝和磷酸铁,但在实际中,化学反应并不是100%有效的,OH-亦会与金属离子竞争反应,生成相应的氢氧化物,同时由于污水中成分极其复杂,含有大量阴离子,铝、铁离子会与它们反应,从而消耗混凝剂,所以化学药剂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超量投加,以保证出水总磷标准。德国在化学除磷计算时,提出了投加系数β的概念,β是铁盐或铝盐的摩尔浓度与磷的摩尔浓度的比值。投加系数β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如投加地点、混合条件等。然而,过量投加药剂不仅会使药剂费增加,而且因氢氧化物的大量形成也会使污泥量大大增加,这种污泥体积大、难脱水。在我国,根据经验投加铝盐或铁盐时其摩尔比宜为1.5~3.0。美国《营养物控制设计手册》(2009版)中铝盐与总磷的摩尔比与总磷的去除率相关:当去除率为75%、85%和95%时,摩尔比分别为1.38:1、1.72:1和2.3:1,铁盐与总磷的摩尔比为1:1,但是需要投加额外的10mg/L以形成氢氧化物。当对出水总磷的要求更高时,铝盐或铁盐与总磷的比例为2:1~6:1。出水的总磷浓度越低,摩尔比越高。
前置投加应注意控制投加量,以保证进入生物反应池剩余磷酸盐的含量为1.5mg/L~2.5mg/L,满足后续生物处理对磷的需要。
7.10.6 化学除磷时会产生较多的污泥。采用铝盐或铁盐作混凝剂时,前置投加,污泥量增加40%~75%;后置投加,污泥量增加20%~35%;同步投加,污泥量增加15%~50%。
7.10.7 三氯化铁、氯化亚铁、硫酸铁和硫酸亚铁都具有很强的腐蚀性;硫酸铝固体在干燥条件下没有腐蚀性,但硫酸铝液体却有很强的腐蚀性,故做本条规定。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7.9 供氧设施
- 下一节:7.11 深度和再生处理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排水工程
- 3.1 一般规定
- 3.2 雨水系统
- 3.3 污水系统
- 4 设计流量和设计水质
- 4.1 设计流量
- 4.2 设计水质
- 5 排水管渠和附属构筑物
- 5.1 一般规定
- 5.2 水力计算
- 5.3 管道
- 5.4 检查井
- 5.5 跌水井
- 5.6 水封井
- 5.7 雨水口
- 5.8 截流设施
- 5.9 出水口
- 5.10 立体交叉道路排水
- 5.11 倒虹管
- 5.12 渗透管渠
- 5.13 渠道
- 5.14 雨水调蓄设施
- 5.15 管道综合
- 6 泵站
- 6.1 一般规定
- 6.2 设计流量和设计扬程
- 6.3 集水池
- 6.4 泵房设计
- 6.5 出水设施
- 7 污水和再生水处理
- 7.1 一般规定
- 7.2 厂址选择和总体布置
- 7.3 格栅
- 7.4 沉砂池
- 7.5 沉淀池
- 7.6 活性污泥法
- 7.7 回流污泥和剩余污泥
- 7.8 生物膜法
- 7.9 供氧设施
- 7.10 化学除磷
- 7.11 深度和再生处理
- 7.12 自然处理
- 7.13 消毒
- 8 污泥处理和处置
- 8.1 一般规定
- 8.2 污泥浓缩
- 8.3 污泥消化
- 8.4 污泥好氧发酵
- 8.5 污泥机械脱水
- 8.6 污泥石灰稳定
- 8.7 污泥干化
- 8.8 污泥焚烧
- 8.9 污泥处置和综合利用
- 8.10 污泥输送和贮存
- 8.11 除臭
- 9 检测和控制
- 9.1 一般规定
- 9.2 检测
- 9.3 自动化
- 9.4 信息化
- 9.5 智能化
- 9.6 智慧排水系统
- 附录A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计算方法
- 附录B 暴雨强度公式的编制方法
- 附录C 排水管道和其他地下管线(构筑物)的最小净距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