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5.13 渠道
5.13.1 在地形平坦地区、埋设深度或出水口深度受限制的地区,可采用渠道(明渠或盖板渠)排除雨水。盖板渠宜就地取材,构造宜方便维护,渠壁可与道路侧石联合砌筑。
5.13.2 明渠和盖板渠的底宽不宜小于0.3m。无铺砌的明渠边坡,应根据不同的地质按表5.13.2的规定取值;用砖石或混凝土块铺砌的明渠可采用1:0.75~1:1的边坡。
1 渠道接入涵洞时,应考虑断面收缩、流速变化等因素造成明渠水面壅高的影响;
2 涵洞断面应按渠道水面达到设计超高时的泄水量计算;
3 涵洞两端应设置挡土墙,并护坡和护底;
4 涵洞宜采用矩形,当为圆管时,管底可适当低于渠底,其降低部分不计入过水断面。
5.13.4 渠道和管道连接处应设置挡土墙等衔接设施。渠道接入管道处应设置格栅。
5.13.5 明渠转弯处,其中心线的弯曲半径不宜小于设计水面宽度的5倍;盖板渠和铺砌明渠的弯曲半径可采用不小于设计水面宽度的2.5倍。
5.13.6 植草沟的设计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浅沟断面形式宜采用倒抛物线形、三角形或梯形。
2 植草沟的边坡坡度不宜大于1:3。
3 植草沟的纵坡不宜大于4%;当植草沟的纵向坡度大于4%时,沿植草沟的横断面应设置节制堰。
4 植草沟最大流速应小于0.8m/s,粗糙系数宜为0.2~0.3。
5 植草沟内植被高度宜为100mm~200mm。
5.13.2 明渠和盖板渠的底宽不宜小于0.3m。无铺砌的明渠边坡,应根据不同的地质按表5.13.2的规定取值;用砖石或混凝土块铺砌的明渠可采用1:0.75~1:1的边坡。
表5.13.2 无铺砌的明渠边坡值
5.13.3 渠道和涵洞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渠道接入涵洞时,应考虑断面收缩、流速变化等因素造成明渠水面壅高的影响;
2 涵洞断面应按渠道水面达到设计超高时的泄水量计算;
3 涵洞两端应设置挡土墙,并护坡和护底;
4 涵洞宜采用矩形,当为圆管时,管底可适当低于渠底,其降低部分不计入过水断面。
5.13.4 渠道和管道连接处应设置挡土墙等衔接设施。渠道接入管道处应设置格栅。
5.13.5 明渠转弯处,其中心线的弯曲半径不宜小于设计水面宽度的5倍;盖板渠和铺砌明渠的弯曲半径可采用不小于设计水面宽度的2.5倍。
5.13.6 植草沟的设计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浅沟断面形式宜采用倒抛物线形、三角形或梯形。
2 植草沟的边坡坡度不宜大于1:3。
3 植草沟的纵坡不宜大于4%;当植草沟的纵向坡度大于4%时,沿植草沟的横断面应设置节制堰。
4 植草沟最大流速应小于0.8m/s,粗糙系数宜为0.2~0.3。
5 植草沟内植被高度宜为100mm~200mm。
条文说明
5.13.6 植草沟的设计参数应考虑当地的地理条件、汇水范围、降雨特点和内涝防治设计标准等因素综合确定,选取植草沟坡度和设计流速时,应避免对植被和土壤形成冲刷。节制堰宜由卵石、碎石或混凝土等构成,以延缓流速。堰顶高度应根据植草沟的设计蓄水量确定。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5.12 渗透管渠
- 下一节:5.14 雨水调蓄设施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排水工程
- 3.1 一般规定
- 3.2 雨水系统
- 3.3 污水系统
- 4 设计流量和设计水质
- 4.1 设计流量
- 4.2 设计水质
- 5 排水管渠和附属构筑物
- 5.1 一般规定
- 5.2 水力计算
- 5.3 管道
- 5.4 检查井
- 5.5 跌水井
- 5.6 水封井
- 5.7 雨水口
- 5.8 截流设施
- 5.9 出水口
- 5.10 立体交叉道路排水
- 5.11 倒虹管
- 5.12 渗透管渠
- 5.13 渠道
- 5.14 雨水调蓄设施
- 5.15 管道综合
- 6 泵站
- 6.1 一般规定
- 6.2 设计流量和设计扬程
- 6.3 集水池
- 6.4 泵房设计
- 6.5 出水设施
- 7 污水和再生水处理
- 7.1 一般规定
- 7.2 厂址选择和总体布置
- 7.3 格栅
- 7.4 沉砂池
- 7.5 沉淀池
- 7.6 活性污泥法
- 7.7 回流污泥和剩余污泥
- 7.8 生物膜法
- 7.9 供氧设施
- 7.10 化学除磷
- 7.11 深度和再生处理
- 7.12 自然处理
- 7.13 消毒
- 8 污泥处理和处置
- 8.1 一般规定
- 8.2 污泥浓缩
- 8.3 污泥消化
- 8.4 污泥好氧发酵
- 8.5 污泥机械脱水
- 8.6 污泥石灰稳定
- 8.7 污泥干化
- 8.8 污泥焚烧
- 8.9 污泥处置和综合利用
- 8.10 污泥输送和贮存
- 8.11 除臭
- 9 检测和控制
- 9.1 一般规定
- 9.2 检测
- 9.3 自动化
- 9.4 信息化
- 9.5 智能化
- 9.6 智慧排水系统
- 附录A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计算方法
- 附录B 暴雨强度公式的编制方法
- 附录C 排水管道和其他地下管线(构筑物)的最小净距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