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7.7 回流污泥和剩余污泥
7.7.1 回流污泥设施宜采用离心泵、混流泵、潜水泵、螺旋泵或空气提升器。当生物处理系统中带有厌氧区(池)、缺氧区(池)时,应选用不易复氧的回流污泥设施。
7.7.2 回流污泥设施宜分别按生物处理系统中的最大污泥回流比和最大混合液回流比计算确定。回流污泥设备台数不应少于2台,并应有备用设备,空气提升器可不设备用。回流污泥设备,宜有调节流量的措施。
7.7.3 剩余污泥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 按污泥龄计算:
式中:△X——剩余污泥量(kgSS/d);
V——生物反应池的容积(m³);
X——生物反应池内混合液悬浮固体平均浓度(gMLSS/L);
θc——污泥龄(d)。
2 按污泥产率系数、衰减系数及不可生物降解和惰性悬浮物计算:
式中:Y——污泥产率系数(kgVSS/kgBOD5),20℃时宜为0.3~0.8;
Q——设计平均日污水量(m³/ d);
So——生物反应池进水五日生化需氧量(kg/m³);
Se——生物反应池出水五日生化需氧量(kg/m³);
Kd——衰减系数(d-1);
XV——生物反应池内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平均浓度(gMLVSS/L);
f——SS的污泥转换率,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无试验资料时可取(0.5~0.7)(gMLSS/gSS);
SSo——生物反应池进水悬浮物浓度(kg/m³);
SSe——生物反应池出水悬浮物浓度(kg/m³)。
7.7.2 回流污泥设施宜分别按生物处理系统中的最大污泥回流比和最大混合液回流比计算确定。回流污泥设备台数不应少于2台,并应有备用设备,空气提升器可不设备用。回流污泥设备,宜有调节流量的措施。
7.7.3 剩余污泥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 按污泥龄计算:
V——生物反应池的容积(m³);
X——生物反应池内混合液悬浮固体平均浓度(gMLSS/L);
θc——污泥龄(d)。
2 按污泥产率系数、衰减系数及不可生物降解和惰性悬浮物计算:
Q——设计平均日污水量(m³/ d);
So——生物反应池进水五日生化需氧量(kg/m³);
Se——生物反应池出水五日生化需氧量(kg/m³);
Kd——衰减系数(d-1);
XV——生物反应池内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平均浓度(gMLVSS/L);
f——SS的污泥转换率,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无试验资料时可取(0.5~0.7)(gMLSS/gSS);
SSo——生物反应池进水悬浮物浓度(kg/m³);
SSe——生物反应池出水悬浮物浓度(kg/m³)。
条文说明
7.7.1 生物脱氮除磷处理系统中应尽可能减少污泥回流过程中的复氧,使厌氧段和缺氧段的溶解氧值尽可能低,以利于脱氮和除磷。
7.7.3 本条对剩余污泥量做出规定。
公式(7.7.3-1)中,剩余污泥量和泥龄成反比关系。
公式(7.7.3-2)中的Y值为污泥产率系数。理论上污泥产率系数是指单位五日生化需氧量降解后产生的微生物量。
由于微生物在内源呼吸时要自我分解一部分,其值随内源衰减系数(泥龄、温度等因素的函数)和泥龄变化而变化,不是一个常数。
污泥产率系数Y,采用活性污泥法去除碳源污染物时为0.4~0.8;采用ANO法时为0.3~0.6;采用ApO法时为0.4~0.8;采用AAO法时为0.3~0.6,因此,其取值范围为0.3~0.8。“十二五”水专项课题“重点流域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优化应用研究”(2013ZX07315-003)中对全国106座污水厂的污泥产率系数Y进行了研究和解析,发现采用A2O/AO工艺和氧化沟工艺的污水厂污泥合成产率系数经过数据拟合得到的平均值分别为0.782kgVSS/kgBOD5和0.755kgVSS/kgBOD5。
由于污水中有相当量的惰性悬浮固体,它们性质不变地沉积到污泥中,在许多不设初次沉淀池的处理工艺中其值更甚。计算剩余污泥量必须考虑原水中惰性悬浮固体的含最,否则计算所得的剩余污泥量往往偏小。由于水质差异很大,因此悬浮固体的污泥转换率相差也很大。德国水协DWA标准推荐取0.6。《日本指南》推荐取0.9~1.0。
悬浮固体的污泥转换率,有条件时可根据试验确定,或参照相似水质污水厂的实测数据;当无试验条件时可取0.5gMLSS/gSS~0.7gMLSS/gSS(MLSS是mixed liquor suspended solids的简写)。
活性污泥中,自养菌所占比例极小,故可忽略不计。出水中的悬浮物没有单独计入。若出水的悬浮物含量过高时,可斟酌计入。
7.7.3 本条对剩余污泥量做出规定。
公式(7.7.3-1)中,剩余污泥量和泥龄成反比关系。
公式(7.7.3-2)中的Y值为污泥产率系数。理论上污泥产率系数是指单位五日生化需氧量降解后产生的微生物量。
由于微生物在内源呼吸时要自我分解一部分,其值随内源衰减系数(泥龄、温度等因素的函数)和泥龄变化而变化,不是一个常数。
污泥产率系数Y,采用活性污泥法去除碳源污染物时为0.4~0.8;采用ANO法时为0.3~0.6;采用ApO法时为0.4~0.8;采用AAO法时为0.3~0.6,因此,其取值范围为0.3~0.8。“十二五”水专项课题“重点流域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优化应用研究”(2013ZX07315-003)中对全国106座污水厂的污泥产率系数Y进行了研究和解析,发现采用A2O/AO工艺和氧化沟工艺的污水厂污泥合成产率系数经过数据拟合得到的平均值分别为0.782kgVSS/kgBOD5和0.755kgVSS/kgBOD5。
由于污水中有相当量的惰性悬浮固体,它们性质不变地沉积到污泥中,在许多不设初次沉淀池的处理工艺中其值更甚。计算剩余污泥量必须考虑原水中惰性悬浮固体的含最,否则计算所得的剩余污泥量往往偏小。由于水质差异很大,因此悬浮固体的污泥转换率相差也很大。德国水协DWA标准推荐取0.6。《日本指南》推荐取0.9~1.0。
悬浮固体的污泥转换率,有条件时可根据试验确定,或参照相似水质污水厂的实测数据;当无试验条件时可取0.5gMLSS/gSS~0.7gMLSS/gSS(MLSS是mixed liquor suspended solids的简写)。
活性污泥中,自养菌所占比例极小,故可忽略不计。出水中的悬浮物没有单独计入。若出水的悬浮物含量过高时,可斟酌计入。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排水工程
- 3.1 一般规定
- 3.2 雨水系统
- 3.3 污水系统
- 4 设计流量和设计水质
- 4.1 设计流量
- 4.2 设计水质
- 5 排水管渠和附属构筑物
- 5.1 一般规定
- 5.2 水力计算
- 5.3 管道
- 5.4 检查井
- 5.5 跌水井
- 5.6 水封井
- 5.7 雨水口
- 5.8 截流设施
- 5.9 出水口
- 5.10 立体交叉道路排水
- 5.11 倒虹管
- 5.12 渗透管渠
- 5.13 渠道
- 5.14 雨水调蓄设施
- 5.15 管道综合
- 6 泵站
- 6.1 一般规定
- 6.2 设计流量和设计扬程
- 6.3 集水池
- 6.4 泵房设计
- 6.5 出水设施
- 7 污水和再生水处理
- 7.1 一般规定
- 7.2 厂址选择和总体布置
- 7.3 格栅
- 7.4 沉砂池
- 7.5 沉淀池
- 7.6 活性污泥法
- 7.7 回流污泥和剩余污泥
- 7.8 生物膜法
- 7.9 供氧设施
- 7.10 化学除磷
- 7.11 深度和再生处理
- 7.12 自然处理
- 7.13 消毒
- 8 污泥处理和处置
- 8.1 一般规定
- 8.2 污泥浓缩
- 8.3 污泥消化
- 8.4 污泥好氧发酵
- 8.5 污泥机械脱水
- 8.6 污泥石灰稳定
- 8.7 污泥干化
- 8.8 污泥焚烧
- 8.9 污泥处置和综合利用
- 8.10 污泥输送和贮存
- 8.11 除臭
- 9 检测和控制
- 9.1 一般规定
- 9.2 检测
- 9.3 自动化
- 9.4 信息化
- 9.5 智能化
- 9.6 智慧排水系统
- 附录A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计算方法
- 附录B 暴雨强度公式的编制方法
- 附录C 排水管道和其他地下管线(构筑物)的最小净距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