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2.2 符号
2.2.1 雨水设计流量
Do——截留和洼蓄量;
E——蒸发量;
fc——稳定入渗率;
f0——初始入渗率;
fm——土壤入渗率;
i——设计降雨强度;
k——地面截留系数;
k0——衰减常数;
L——地面集水距离;
n0——粗糙系数;
q——设计暴雨强度;
Ro——净雨量;
S——地形坡度;
t——降雨历时;
ta——地面集水时间;
tx——下渗时间。
2.2.2 源头减排设施设计
Ah——横断面面积;
As——有效渗透面积;
dpp——全透水铺装透水路面厚度;
drpp——半透水铺装透水路面地下集水管下方透水基层厚度;
H——设计降雨量;
i1——纵向坡度;
J——水力坡降;
K——土壤渗透系数;
ni——透水路面平均孔隙率;
Q——设计流量;
r——透水路面周边地面汇水面积与透水路面面积之比;
R——横断面的水力半径;
ts——渗透时间;
to——放空时间;
Tf——与设计降雨量对应的时间;
Vs——渗透设施的有效储存容积;
Vi——渗透设施进水量;
Wp——渗透量;
β——安全系数。
2.2.3 排水管渠设施设计
E0——雨水口正面截流分数;
Q0——道路表面流量;
Qw——雨水口宽度范围内纵向流量;
Qs——雨水口宽度范围外纵向流量;
Sx——道路横向坡度;
SL——边沟纵向坡度;
Sw——边沟横向坡度;
T——路面积水宽度;
W——雨水口宽度。
Do——截留和洼蓄量;
E——蒸发量;
fc——稳定入渗率;
f0——初始入渗率;
fm——土壤入渗率;
i——设计降雨强度;
k——地面截留系数;
k0——衰减常数;
L——地面集水距离;
n0——粗糙系数;
q——设计暴雨强度;
Ro——净雨量;
S——地形坡度;
t——降雨历时;
ta——地面集水时间;
tx——下渗时间。
2.2.2 源头减排设施设计
Ah——横断面面积;
As——有效渗透面积;
dpp——全透水铺装透水路面厚度;
drpp——半透水铺装透水路面地下集水管下方透水基层厚度;
H——设计降雨量;
i1——纵向坡度;
J——水力坡降;
K——土壤渗透系数;
ni——透水路面平均孔隙率;
Q——设计流量;
r——透水路面周边地面汇水面积与透水路面面积之比;
R——横断面的水力半径;
ts——渗透时间;
to——放空时间;
Tf——与设计降雨量对应的时间;
Vs——渗透设施的有效储存容积;
Vi——渗透设施进水量;
Wp——渗透量;
β——安全系数。
2.2.3 排水管渠设施设计
E0——雨水口正面截流分数;
Q0——道路表面流量;
Qw——雨水口宽度范围内纵向流量;
Qs——雨水口宽度范围外纵向流量;
Sx——道路横向坡度;
SL——边沟纵向坡度;
Sw——边沟横向坡度;
T——路面积水宽度;
W——雨水口宽度。
查找
上节
下节
返回
顶部
顶部
- 上一节:2.1 术语
- 下一节:3 城镇内涝防治系统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城镇内涝防治系统
- 3.1 一般规定
- 3.2 技术要求
- 3.3 雨水量
- 4 源头减排设施
- 4.1 一般规定
- 4.2 渗透设施
- 4.3 转输设施
- 4.4 调蓄设施
- 5 排水管渠设施
- 5.1 一般规定
- 5.2 管渠系统
- 5.3 管渠调蓄设施
- 6 排涝除险设施
- 6.1 一般规定
- 6.2 城镇水体
- 6.3 调蓄设施
- 6.4 行泄通道
- 7 运行维护
- 7.1 一般规定
- 7.2 日常维护
- 7.3 应急管理
- 附录A 内涝防治设计报告
- A.1 一般规定
- A.2 报告内容
- A.3 图纸
- 附录B 内涝防治设计校核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