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消防规范网

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8.2 加固方法


8.2.1 混凝土结构加固方法宜采用增大截面加固法、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法、粘贴钢板加固法、外粘型钢加固法、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和置换混凝土加固法等。加固设计时,可根据实际条件和使用要求选择适宜的加固方法。
8.2.2 混凝土现浇梁、现浇板等构件受弯承载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采用增大截面法、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法、粘贴钢板加固法、体外预应力加固法等,也可通过增设构件减小跨度、改变传力途径的加固方法。
8.2.3 混凝土现浇梁、现浇柱等构件受剪承载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采用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法、粘贴钢板加固法、外粘型钢加固法等。
8.2.4 混凝土柱等构件受压承载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采用增大截面法、外粘型钢加固法、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法等。
8.2.5 混凝土预制板承载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采用增设钢筋混凝土叠合层加固法、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法、粘贴钢板加固法等,也可通过增设构件减小跨度、改变传力途径的加固方法。
8.2.6 楼梯构件承载能力不满足要求时,梯板和平台板可采用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法、粘贴钢板加固法等;平台梁的加固可按本标准第8.2.2条和第8.2.3条执行。
8.2.7 承重构件受压区混凝土强度偏低或混凝土有严重缺陷时,可采用置换混凝土加固法等。
8.2.8 混凝土外观质量缺陷,可采用下列方法进行修补:
    1 蜂窝、麻面、孔洞,先凿除缺陷部位混凝土至密实处,再采用提高一个强度等级的无收缩细石混凝土进行浇筑;
    2 钢筋外露部位,凿除钢筋周围松散混凝土至密实处,再采用提高一个强度等级的无收缩细石混凝土进行浇筑。
8.2.9 混凝土构件裂缝,可采用下列修补方法。对承载能力不足引起的结构性裂缝,除应对裂缝进行修补外,尚应采取提高其承载能力的有效措施。
     1 对于裂缝宽度小于0.2mm的混凝土表层微细独立裂缝或网状裂纹,可采用表面涂刷具有良好渗透性的修补胶液封闭裂缝通道;
     2 对于裂缝宽度大于0.1mm的静止独立裂缝、贯穿性裂缝,可采用注射或压力注浆的方法,将修补裂缝用的注浆料压入裂缝腔内;
     3 对于裂缝宽度大于0.5mm的活动裂缝,可在构件表面沿裂缝走向骑缝凿出槽深和槽宽分别不小于20mm和15mm的U形沟槽,然后用改性环氧树脂或弹性填缝材料充填,并粘贴纤维复合材以封闭其表面。
8.2.10 增大截面加固法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原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0;
    2 新增混凝土层的最小厚度,对于板不应小于40mm,对于梁、柱不应小于60mm;
    3 新增受力钢筋与原受力钢筋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0mm,并应采用短筋或箍筋与原钢筋焊接;新增受力钢筋两端应可靠锚固。
8.2.11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法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原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
    2 应将纤维受力方式设计成仅承受拉应力作用;
    3 加固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时,其提高幅度不应超过40%,且应验算受剪承载力,避免加固构件受剪破坏先于受弯破坏;当加固采用预成型板时,不宜超过2层,采用湿法铺层的织物时,不宜超过4层;
    4 加固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时,纤维复合材条带应粘贴成垂直于构件轴线方向的环形箍或其他有效的U形箍;
    5 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加固时,可采用沿全长无间隔地环向连续粘贴纤维织物的方式;受压构件斜截面承载力加固时,可采用纤维复合材条带应粘贴成环形箍,且纤维方向应与构件的纵轴线垂直;
    6 加固大偏心受压钢筋混凝土柱时,应将纤维复合材粘贴于构件受拉区边缘混凝土表面,且纤维方向应与构件的纵轴线方向一致。
8.2.12 粘贴钢板加固法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原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
    2 应将钢板受力方式设计成仅承受轴向应力作用;
    3 加固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其提高幅度不应超过40%,且应验算受剪承载力,避免加固构件受剪破坏先于受弯破坏;粘贴钢板的加固量,对于受拉区和受压区,分别不应超过3层和2层,且钢板总厚度不应大于10mm;
    4 加固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扁钢(钢板)条带应粘贴成垂直于构件轴线方向的加锚封闭箍或其他有效的U形箍;
    5 加固大偏心受压钢筋混凝土柱,应将钢板粘贴于构件受拉区边缘混凝土表面,且钢板长向应与构件的纵轴线方向一致。
8.2.13 外粘型钢加固法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适用于钢筋混凝土柱、梁结构构件的加固,型钢可采用角钢,也可采用槽钢。
    2 加固钢筋混凝土柱或梁,应在构件截面的四隅粘贴型钢。加固梁时,当梁的受压区有翼缘或楼板,可将梁顶部两隅的型钢改为钢板。
    3 采用外粘型钢加固法时,应优先采用角钢。角钢的厚度不应小于5mm,角钢的边长,对于梁不应小于50mm,对于柱不应小于75mm。沿梁、柱轴线方向每隔一定距离用扁钢制作的箍板或缀板与角钢焊接。角钢的两端应有可靠的连接或锚固。
    4 型钢与被加固构件间应采用结构胶粘剂进行灌注。当采用干式外包钢法时,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的相关规定。
8.2.14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原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
    2 加固设计时,根据加固内容要求,体外预应力束可采用直线、双折线或多折线布置方式,且其布置应使结构对称受力;
对矩形、T形或I形截面梁,体外束宜布置在梁腹板的两侧;
    3 体外束转向块和锚固块的设置宜根据体外束的设计线形确定;
    4 体外束在每个转向块处的弯曲角不宜大于15°;
    5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加固设计,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结构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规程》JGJ/T 279的规定。
8.2.15 置换混凝土加固法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非置换部分的混凝土不应低于建造时规定的强度等级;
    2 置换用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比建造时规定的强度等级提高一个等级,且不应低于C25;
    3 混凝土的置换深度,对于板不应小于40mm;对于梁、柱不应小于60mm;非全长置换时,其两端应分别延伸不小于100mm的长度。

条文说明
8.2.1 参照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给出了适用于农村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加固的一些方法。
采用其他方法加固时,应遵守相关规范的要求。
8.2.2~8.2.7分别给出了钢筋混凝土梁(板)、柱、预制板、楼梯等构件不同性质承载力不足的加固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和应用条件,实际加固时,可根据加固目的、实施条件以及经济性等因素选择适宜的加固方法。
8.2.8 本条给出了混凝土构件中蜂窝、麻面、孔洞、以及钢筋外露等比较严重缺陷的修补方法。这些缺陷需要在构件加固前先行进行修补处理。
8.2.9 本条给出了混凝土构件中裂缝的修补方法。一般来说,对于细而浅的裂缝,可采用裂缝表面封闭的方法进行修补处理;对于较宽或较深的裂缝,宜采用裂缝注浆的方法进行修补处理。对承载能力不足引起的结构性裂缝,除应对裂缝进行修补外,尚应采用适当的加固方法恢复其承载功能。
8.2.10~8.2.15分别列出农村混凝土结构房屋及混凝土构件加固中常用的增大截面加固法、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法、粘贴钢板加固法、外粘型钢加固法、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和置换混凝土加固法等六种加固方法的设计基本原则和要求,有关每种加固方法的设计计算及细部构造要求可参见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或所列其他相应规范要求,本标准中不再重复。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农村危险房屋加固技术标准 JGJ/T426-2018
微信、QQ、手机浏览器等软件扫一扫 即可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