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4.3 气液分离
4.3.1 天然气的分离器宜设在集气站内。气井产液量大、距集气站较远时,分离器宜设置在井场。
4.3.2 天然气凝液分离工艺应根据天然气凝液含量、天然气压力和产品方案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可采用常温分离、常温多级分离或低温分离工艺。
4.3.3 气液分离宜采用重力分离器。重力分离器形式宜符合下列规定:
1 液量较少,要求液体在分离器内的停留时间较短时,宜选用立式重力分离器;
2 液量较多,要求液体在分离器内的停留时间较长时,宜选用卧式重力分离器;
3 气、油、水同时存在,并需分别进行分离时,宜选用三相卧式分离器。
4.3.4 站内计量分离器和生产分离器的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连续计量的气井,每井应设1台计量分离器且兼作生产分离器之用;
2 周期性计量的气井,计量分离器的数量应根据周期计量的气井数、气井产量、计量周期和每次计量的持续时间确定。生产分离器的数量应根据气井产量及分离器通过的能力确定。
4.3.5 重力分离器的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油气分离器规范》SY/T 0515的有关规定。
4.3.6 立式重力分离器的直径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D——分离器内径(m);
qv——标准参比条件下气体流量(m³/h);
T——操作温度(K);
Z——气体压缩因子;
P——操作压力(绝)(MPa);
Wo——液滴沉降速度(m/s),按本规范公式(4.3.8-1)计算;
K1——立式分离器修正系数,宜取K1=0.8。
4.3.7 卧式重力分离器的直径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K2——气体空间占有的空间面积分率,按本规范附录A取值;
K3——气体空间占有的高度分率,按本规范附录A取值;
K4——长径比。当操作压力P(绝压)≤1.8MPa时,K4取3.0;1.8MPa<P≤3.5MPa时,K4取4.0;P>3.5MPa时,K4取5.0。
4.3.8 液滴在分离器中的沉降速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Wo——液滴在分离器中的沉降速度(m/s);
g——重力加速度,g=9.81m/s²;
dL——液滴直径,取60×10-6m~100×10-6m;
ρL——液体的密度(kg/m³);
ρG——气体在操作条件下的密度(kg/m³);
f——阻力系数,按本规范公式(4.3.8-2)计算f·(Re²),再查本规范附录B得出f值;
μG——气体在操作条件下的黏度(Pa·s)。
4.3.9 分离器内通过丝网捕雾器的设计速度宜取丝网最大允许速度的75%。气体通过丝网最大允许速度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vmax——气体通过丝网最大允许速度(m/s);
KSB——桑得斯-布朗(Souders-Brown)系数,KSB可按现行行业标准《丝网除沫器》HG/T 21618选取。
4.3.10 湿气输送的集气系统应分析各种操作工况下段塞流的影响,并应采取措施控制或捕集段塞流。管道终端设有段塞流捕集器时,段塞流捕集器形式应根据工艺流程、储液体积和场地面积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可采用容积式、多管式和环管存储式三种形式。在压力高、液塞体积大的场合宜采用多管式段塞流捕集器。
4.3.1 为了方便管理和降低管理费用,分离器集中设置在集气站是有利的。但对下列情况,分离器宜设置在井场:气井产液量大、距集气站较远时,分离器宜设置在井场。采气管线高差较大,清管时巨大液量容易引起系统超压的工况;采气管道中气液混输,管路阻力增大,影响管道输送,也推荐分离器设在气井井场。
4.3.2 集气过程中天然气的气液分离一般应在常温下进行,只有当天然气中重烃组分含量高,回收利用重烃确有经济效益时才采用低温分离工艺。本规范仅根据天然气组成推荐集气工艺流程方式供设计参考。
4.3.3 本条提出了气液分离器选择原则。气井生产的天然气组成和产量变化较大,有时有大量重组分、水,有时是干气气藏产出的天然气。重力分离器对气体流量有较大的适应性,在气井的气质和产量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均能较好地适应。对于气田天然气的气液分离,推荐采用重力分离器。
1 立式重力分离器是一种复合式的分离器。分离液滴的原理是利用离心力和重力双重作用。气流进入分离器后首先沿器壁回旋流动,借离心力作用将大量的液体分离下来,然后气流沿分离器筒体空间(沉降空间)向上流动,液体微粒借重力作用分离下来。重力分离器的一般结构应具有沉降空间和储液空间两部分。根据分离气井产物的特点,可增加气流进口切线结构和气流出口前的捕雾器两部分。前者是处理天然气大量带液和产生股液现象所需要的,后者是分离粒径为100μm以下的液雾所需要的。
2 卧式重力分离器是利用重力作用使液滴从气流中分离下来。分离器的进口结构使气流进入分离器后,在其端部产生冲击而使大量的携带液被分离下来。气流经过冲击后沿筒体折向流动,折向流动的过程是天然气中携带的微滴被进一步沉降分离的过程。分离器中气流水平流速必须小于液滴沉降速度,气流到达分离器出口管之前,要有足够的时间使其携带的液滴从气流中分离下来。一般情况下气体空间应大于液体空间。卧式重力分离器出口设置捕雾器的目的与立式重力分离器相同,是为了分离粒径为100μm以下的液雾而设置的。
3 油气水混合物进入三相卧式分离器后,进口分流器把混合物大致分为气液两相。液相进入集液部分,集液部分有足够的体积使游离水沉降至底部形成水层,其上是油和含有较小水滴的乳状油层。油和乳状油从挡板上面溢出。挡板下游的油面由液面控制器操纵出油阀控制于恒定的高度。水从挡板上游的出水口排出,油水界面控制器操纵排水阀的开度,使油水界面保持在规定的高度,气体水平地通过重力沉降部分,经除雾器后由气出口流出。分离器的压力由设在气管卜的阀门控制。油气界面的高度依据液气分离的需要,可在1/2直径~3/4直径间变化。
4.3.4 气井生产计量与周期计量确定因素见本规范第4.4.3条、第4.4.4条。
4.3.8 重力分离器中,液滴在气体中下降时,由于气体介质所产生的阻力,液滴仅在最初阶段以加速度降落,当液滴所受的重力被摩擦阻力抵消以后,即以某一恒定的速度继续降落,此恒定的最终降落速度称为沉降速度。液滴在分离器中的沉降速度采用基本公式计算,即式(4.3.8-1),该式的推导是以下面几点假设为基础:
(1)悬浮物的运动速度为常数;
(2)分离器内不发生凝聚和分散作用;
(3)液、固微粒均是球形。
式(4.3.8-1)中阻力系数f是颗粒与流体相对运动的雷诺数Re的函数,用下式表示:
式中:
Wo——液滴在分离器中的沉降速度(m/s);
dL——液滴直径,取60×10-6m~100×10-6m;
ρG——气体在操作条件下的密度(kg/m3);
μG——气体在操作条件下的黏度(Pa·s)。
液滴在气体中的沉降分为滞流、过渡流及紊流三个区域。计算Wo时必须确定某沉降区域,但雷诺数Re是Wo的函数,计算时可将式(1)与式(4.3.8-1)联立,并将与f·(Re2)的函数关系制成曲线图(如本规范附录B所示),则可用式(4.3.8-2)计算f·(Re2)的值,然后从本规范附录B中查得阻力系数f值。
用重力分离器分离气体中的固、液微粒,分离的粒径不小于50μm,小于50μm粒径的微粒应采取其他方法。因为小于50μm粒径微粒的分离所需要的分离器直径显著增大,依靠重力分离器则不经济。
4.3.9 丝网捕雾器最大允许气流速度Vmax是按丝网除沫器的液泛气速确定,据相关资料:当丝网捕雾器的设计速度Va=(0.3~1.0)Vmax时,可望得到很好的除雾性能。通常实际的操作气速取Va≤0.75Vmax。目前,石油化工装置上的丝网除沫器用丝网通常选用现行行业标准《丝网除沫器》HG/T 21618规定的丝网,除沫效果良好,采购方便。该标准丝网的桑达斯-布朗系数KSB较《油气集输设计规范》GB 50350-2005第6.2.7条规定的值大,可降低丝网面积,却不影响除雾效果。
4.3.10 管道末端设置液体捕集器,不但起到气液分离作用,而且也是吸收液体段塞的缓冲器。同时需定期经常性清管,减少管道内液体滞留量,减小段塞捕集器尺寸。段塞流捕集器主要是通过降低含液天然气的流动速度,使天然气与液体在入口段达到分层流动,然后利用气体和液体之间质量的差异,在重力的作用下使微小液滴沉降而进行分离。段塞流捕集器主要包括容器式、多管式和环管存储式三种类型。容器型段塞流捕集器适于液塞体积小(如100m3)、安装场地小的场合。多管式段塞流捕集器适于压力高、液塞体积大、安装场地大的场合,采用钢管制作,降低费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4.2 集气流程
- 下一节:4.4 气井产量及天然气输量计量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基本规定
- 4 集气工艺
- 4.1 一般规定
- 4.2 集气流程
- 4.3 气液分离
- 4.4 气井产量及天然气输量计量
- 4.5 水合物防止
- 4.6 天然气增压
- 4.7 安全截断与泄放
- 5 处理工艺
- 5.1 天然气净化
- 5.2 天然气凝液回收
- 5.3 天然气凝液储存
- 5.4 天然气凝液装卸
- 6 气田水转输与处理
- 6.1 气田水转输
- 6.2 气田水处理
- 6.3 气田水回注
- 7 集输管道
- 7.1 一般规定
- 7.2 天然气集输管道
- 7.3 天然气凝液和液化石油气输送管道
- 7.4 管道敷设及线路附属物
- 7.5 管道材料
- 7.6 管道组成件
- 8 防腐与绝热
- 8.1 内腐蚀控制
- 8.2 外腐蚀控制
- 8.3 绝热及伴热
- 9 仪表与自动控制
- 9.1 一般规定
- 9.2 仪表选型及检测控制点设置
- 9.3 计算机控制系统
- 10 站场总图
- 10.1 站址选择
- 10.2 站场防洪及排涝
- 10.3 站场总平面及竖向布置
- 10.4 站场管道综合布置
- 11 公用工程及配套设施
- 11.1 通信
- 11.2 供配电
- 11.3 给排水
- 11.4 消防
- 11.5 供热
- 11.6 暖通空调
- 11.7 建筑与结构
- 11.8 道路
- 附录A 气体空间占有的空间面积分率K2和高度分率K3的关系
- 附录B 液滴在气体中的阻力系数计算列线图
- 附录C 埋地沥青绝缘天然气集输管道总传热系数K选用表
- 附录D 油气混输的压降计算公式
- 附录D 油气混输的压降计算公式
- 附录E 埋地沥青绝缘液化石油气、天然气凝液管道总传热系数K选用表
- 附录F 埋地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保温天然气凝液管道总传热系数K选用表
- 附录G 站内架空油气管道与建(构)筑物之间最小水平间距
- 附录H 站内埋地管道与电缆、建(构)筑物平行的最小间距
- 附录J 通信电缆管道和直埋电缆与地下管道或建(构)筑物的最小间距
- 附录K 通信架空线路与其他设备或建(构)筑物的最小间距
- 附录L 站场内建筑物的通风方式及换气次数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