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10.3 站场总平面及竖向布置
10.3.1 站场总平面及竖向布置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 50183、《石油天然气工程总图设计规范》SY/T 004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和《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 50187的有关规定。
10.3.2 站场总平面布置应充分利用地形,并结合气象、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合理、紧凑布置,节约用地。实施滚动勘探开发的气田应近期和远期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10.3.3 站场总平面布置应与工艺流程相适应,生产区和辅助生产区应根据不同生产功能和特点分别相对集中布置。
10.3.4 凡散发有害气体和易燃、易爆气体的生产设施,宜布置在人员集中或明火区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10.3.5 井场总平面布置应便于修井作业。
10.3.6 站场内变电站宜布置在站场边缘,变配电室宜靠近负荷中心。
10.3.7 储罐区宜布置在站场边缘,防火堤的布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GB 50351的有关规定。
10.3.8 装卸区应布置在站场边缘,独立成区,并宜设单独的出入口。
10.3.9 站场内通道宽度应综合分析生产巡检、防火与安全间距、系统管道和绿化布置等因素合理确定。
10.3.10 站场设置围墙(栏)时,围墙(栏)应采用非燃烧材料建造,高度不宜低于2.2m;场区内变配电站的围栏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3~110k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GB 50060的有关规定。
10.3.11 设有围墙(栏)的站场应设置主大门、应急门,应急门不宜与主大门处于同一侧围墙(栏)上,应布置在通往站场外地势较高处和站场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10.3.12 站场道路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 50183的有关规定。
10.3.13 汽车装卸场地宜采用现浇混凝土场地,场地坡度宜为0.5%~1.0%。场地结构应满足车辆装卸、运输的要求,装卸场地应有照明设施,站外宜设停车场。
10.3.14 硫化氢含量大于或等于5%(体积分数)的天然气站场的倒班宿舍应布置在站场外,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高含硫化氢气田地面集输系统设计规范》SY/T 0612的有关规定。
10.3.15 低渗透气田和沙漠戈壁地区的井场宜充分依托原有钻井场地铺装。
10.3.16 场区内雨水宜采用有组织排水。对于年降雨量小于200mm的干旱地区,可不设排雨水系统。
10.3.17 站场应合理确定竖向布置方式,控制挖填深度,减少土石方工程量。特殊地质条件的竖向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应有迅速排除雨水的地面坡度和排水系统,场地排水坡度不应小于0.5%,在建筑物周围6.0m内不宜小于2%;进出站场的管道敷设应采取措施防止站外水进入站场;
2 岩石地区、软土地区、地下水位高的地区不宜进行深挖方;
3 盐渍土地区,采用自然排水的场地设计坡度宜大于0.5%,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盐渍土地区建筑规范》SY/T 0317的有关规定;
4 膨胀土地区应做好场地排水,在建筑物周围5.0m范围内不得积水,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 50112的有关规定;
5 冻胀土地区应采取换填法、保温法、排水隔水法等防治措施。
10.3.2 天然气集输站场总平面布置需提高用地效率,增压站、集气站的土地利用系数不小于45%,天然气处理厂等大型站场的土地利用系数不小于60%。同时用地面积需符合现行相关用地指标要求。
10.3.3 气田生产设施的布置和工艺流程相一致,是为了避免管网多次交叉、物料多次往返流动,充分利用压能和热能,避免重复增压和重复加热。针对工艺流程中各种设施的不同功能和用途,按不同功能将设备相对集中分区布置。如仪表值班室、值班休息室等生产、生活人员集中的建筑物等辅助生产设施集中布置在站场出入口,避免生产、生活人员随意进入生产区影响生产区的安全。
10.3.4 凡产生有害气体和可燃气体的生产设施,按当地全年最小频率风向布置在人员集中或明火区的上风侧,是为了避免有害气体和可燃气体产生泄漏时,进入人员集中区产生污染,进入明火区带来火灾隐患。
10.3.5 单井站、丛式井站内设置地面集输系统的工艺设备时,需为后期修井作业提供便利。根据多年经验,当井深小于3000m时,修井作业区不小于25m×15m;当井深大于或等于3000m时,修井作业区不小于35m×20m。
10.3.6 变配电室靠近主要用电负荷可以节省电缆,减少能耗。站场内的变电站布置在站场边缘,可以方便电力线进出,并有利于安全生产。
10.3.9 站场内通道宽度在满足建(构)筑物防火间距要求的同时,需综合考虑车行道宽度、人行道宽度、管带宽度、绿化宽度等最终确定其宽度。
10.3.10 从多年的生产实践看,大中型站场为了保证安全生产,便于管理,一般都需设置围墙。单井站等小型站场根据周围的环境而定,如规模很小,站场周围人烟稀少可以不设围墙。围墙的高度2.2m是一般站场的常用值,据反映其高度是适宜的,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地区,需根据实际情况加高或降低围墙高度。根据现行国家标准《3~110k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GB 50060,高压变配电装置要求设置围栏,应根据不同的变配电装置确定围栏具体作法。
10.3.11 当气田站场发生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时,气体中的重组分会下沉,应急出口通往站外地势较高处,引导人员向站外的高处跑,为的是尽可能地减少有毒有害气体对人的伤害。应急出口位于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有毒有害气体吹向应急逃生方向的频率最小,也是为了减少对人的伤害。
10.3.14 高含硫化氢天然气站场,因硫化氢剧毒,将倒班宿舍布置在站场外,保证足够的安全距离,是基于人员安全考虑。
10.3.15 低渗透气田、沙漠地区井站,因产量低或建材运距远,适当降低场地建设标准,以节约投资。
10.3.16 竖向设计任务之一是要解决站场区内的雨水迅速排除。排雨水的方式、系统选择、措施及构筑物的确定,影响因素较多,主要是建(构)筑物的布置、竖向布置、卫生和绿化要求等。明沟排放卫生条件差、占地较多、外观欠佳,但投资省,易于清扫维修。暗沟(管)则相反,其投资大,施工难度高,但清扫维修次数少,比较卫生、美观,占地少,便于穿越绕行。对于年降雨量小于200mm的干旱地区,降水很快渗入地下,因而不需要设地面排水系统,以节省投资。
10.3.17 几种特殊地质条件下的竖向设计要求:
1 自重湿陷性黄土:主要特点是大孔隙、湿陷,竖向设计时防止湿陷的主要办法是保持必需的地面坡度,不使场地积水,坡度不小于0.5%;存放液体和排放雨水的构筑物,需采用防渗结构和防水材料。站场出现两种不同等级的湿陷性黄土时,禁止在不同等级的湿陷性黄土上布置同一建(构)筑物,但联系各单元的道路系统除外。
2 岩石地基地区:尽量减少挖方,以减少爆破工程量,优先采用重点式阶梯布置方式。路槽开挖尽量与场地平土同时进行,近远期基槽同时开挖。软土地区:沿江、河、湖、海等水边围堤建设的站场,地基多为淤泥质沉积黏土,压缩性高,含水量大,表层土比下层强度高,故不推荐深挖方。地下水位高的地区:挖方会造成基础防水费用增加,对地下构筑物不利,需要加大基础的重量以克服浮力。
3 盐渍土地区:盐渍土在干燥状态下为强度比较高的结晶体,遇水时盐晶溶解,强度很低,压缩性强,吸水后,由于地表蒸发快,常有一层盐霜或盐壳,厚度在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不等。盐渍土在吸水前后的工程性质差别大,缺乏稳定性,不能直接在上面做基础。盐渍土对混凝土和金属材料具有腐蚀性,在地下水作用下易腐蚀地基。盐渍土地区的基础需做防腐处理,一方面防止地下水渗透腐蚀,另一方面要防止管道泄露腐蚀。
4 膨胀土地区:分两种情况,一是原状浸润性,场地平整需要保持必要的表土覆盖层,以防止蒸发失水干缩变形,尽量不改变地下水的深度。另一种是干燥型,场地平整时也要保持必要的表土覆盖层,防止雨水渗透而崩溃。当采用阶梯布置时,坡面时干时湿,可能引起崩塌,要求施工完毕后加以防护。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10.2 站场防洪及排涝
- 下一节:10.4 站场管道综合布置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基本规定
- 4 集气工艺
- 4.1 一般规定
- 4.2 集气流程
- 4.3 气液分离
- 4.4 气井产量及天然气输量计量
- 4.5 水合物防止
- 4.6 天然气增压
- 4.7 安全截断与泄放
- 5 处理工艺
- 5.1 天然气净化
- 5.2 天然气凝液回收
- 5.3 天然气凝液储存
- 5.4 天然气凝液装卸
- 6 气田水转输与处理
- 6.1 气田水转输
- 6.2 气田水处理
- 6.3 气田水回注
- 7 集输管道
- 7.1 一般规定
- 7.2 天然气集输管道
- 7.3 天然气凝液和液化石油气输送管道
- 7.4 管道敷设及线路附属物
- 7.5 管道材料
- 7.6 管道组成件
- 8 防腐与绝热
- 8.1 内腐蚀控制
- 8.2 外腐蚀控制
- 8.3 绝热及伴热
- 9 仪表与自动控制
- 9.1 一般规定
- 9.2 仪表选型及检测控制点设置
- 9.3 计算机控制系统
- 10 站场总图
- 10.1 站址选择
- 10.2 站场防洪及排涝
- 10.3 站场总平面及竖向布置
- 10.4 站场管道综合布置
- 11 公用工程及配套设施
- 11.1 通信
- 11.2 供配电
- 11.3 给排水
- 11.4 消防
- 11.5 供热
- 11.6 暖通空调
- 11.7 建筑与结构
- 11.8 道路
- 附录A 气体空间占有的空间面积分率K2和高度分率K3的关系
- 附录B 液滴在气体中的阻力系数计算列线图
- 附录C 埋地沥青绝缘天然气集输管道总传热系数K选用表
- 附录D 油气混输的压降计算公式
- 附录D 油气混输的压降计算公式
- 附录E 埋地沥青绝缘液化石油气、天然气凝液管道总传热系数K选用表
- 附录F 埋地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保温天然气凝液管道总传热系数K选用表
- 附录G 站内架空油气管道与建(构)筑物之间最小水平间距
- 附录H 站内埋地管道与电缆、建(构)筑物平行的最小间距
- 附录J 通信电缆管道和直埋电缆与地下管道或建(构)筑物的最小间距
- 附录K 通信架空线路与其他设备或建(构)筑物的最小间距
- 附录L 站场内建筑物的通风方式及换气次数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