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7.1 余热利用系统
7.1.1 余热利用设计应符合下列原则:
1 余热利用应做到温度对口、梯级利用;
2 余热利用的形式应根据项目的负荷情况和原动机余热参数,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3 当热(冷)负荷波动或需求时间与发电时间不一致时,宜设置蓄能装置。
7.1.2 余热利用可采用下列形式:
1 原动机余热直接进入余热吸收式冷(温)水机制冷、供热;
2 原动机余热经余热锅炉或换热器产生蒸汽或热水间接制冷、供热;
3 原动机各部分余热分别利用,烟气可进入余热吸收式冷(温)水机制冷、供热;冷却水可进入换热器或热泵供热水;
4 低温余热利用宜采用热泵机组。
7.1.3 余热利用系统应设置排热装置。
	7.1.4  当冷、热负荷不稳定时,应在原动机排烟及冷却水系统上设自动调节阀。
	 
7.1.1、7.1.2 联供系统余热包含烟气、高温冷却水、低温冷却水等几部分。余热利用设计应根据冷、热负荷需求,尽可能使高温余热利用能效最高。如烟气直接对接吸收式冷(温)水机组,其制冷能效高于烟气通过余热锅炉加热热水再制冷的方式,而烟气制冷后的排烟还可深度利用。因此要求余热利用做到温度对口、梯级利用。国外联供系统较多采用余热锅炉的形式,直接接入形式也有成功案例,国内目前成功运行的联供系统不很多,几种余热利用形式都有。采用何种余热利用形式,可参考本规范第4.1.2条。余热锅炉和余热吸收式冷(温)水机组是较典型的系统形式,余热回收利用的成本较低。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可采用补燃式余热吸收式机组或蒸汽驱动型制冷设备。当项目有条件时,可利用热泵机组等形式吸收低温热水及烟气冷凝水热量,进一步深度利用低温余热,提高余热利用率。采用蓄热、蓄冷装置可以平衡冷热负荷的不均匀性,减少设备容量,增加满负荷运行时间,提高联供系统运行的经济性。
7.1.3 联供系统要尽量保证余热全部被利用,但不可避免会出现余热暂时不能被完全利用的情况,这部分热量需及时排除,才能保证发电机组正常工作。排热装置可在发电机组排烟系统设三通阀和直排烟道;应在发电机组冷却水系统设散热水箱或冷却塔等。
7.1.4 系统冷、热负荷在每一天的不同时段和每个季节的不同时期都会有波动,自动调节阀的设置,一方面可以保证按冷、热负荷需求尽量利用发电余热,另一方面保证发电余热及时排除,不会影响发电机组的正常工作。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7 余热利用系统及设备
 - 下一节:7.2 余热利用设备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站址选择
 - 4 系统配置
 - 4.1 一般规定
 - 4.2 冷、热、电负荷
 - 4.3 设备配置
 - 5 燃气供应系统及设备
 - 5.1 燃气供应系统
 - 5.2 燃气设备
 - 5.3 辅助设施
 - 6 供配电系统及设备
 - 6.1 电力系统
 - 6.2 发电设备
 - 6.3 电气主接线
 - 6.4 电气辅助设施
 - 6.5 继电保护、自动装置与计量
 - 6.6 防雷接地
 - 6.7 爆炸危险环境的电气装置
 - 7 余热利用系统及设备
 - 7.1 余热利用系统
 - 7.2 余热利用设备
 - 7.3 辅助设施
 - 8 监控系统
 - 8.1 监测
 - 8.2 控制
 - 8.3 报警与保护
 - 9 站房
 - 9.1 建筑与结构
 - 9.2 燃烧设备间及辅机间布置
 - 9.3 通风与排烟
 - 9.4 照明
 - 9.5 给水排水
 - 10 消防
 - 11 环境保护
 - 12 施工与验收
 - 12.1 施工准备
 - 12.2 设备安装
 - 12.3 管道安装
 - 12.4 设备调试及试运行
 - 12.5 竣工验收
 - 13 运行管理
 - 13.1 一般规定
 - 13.2 运行模式
 - 13.3 启动、运行与停机
 - 13.4 检验与维修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自2022年1月1日起废止的条文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