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10.5 细部结构设计
10.5.1 倒虹吸管管道外部应采取防护措施。钢筋混凝土管道应采取覆土填埋、包裹保温层和加强施工保护等措施,玻璃钢夹砂管应采取防止紫外线辐射的抗老化措施,钢管应加强表面抗氧化和防腐蚀措施,露天钢管且应借助间断式管座脱离地面布置。
10.5.2 现浇钢筋混凝土管分节形成的伸缩沉陷缝内应设置止水,中、高水头的伸缩沉陷缝内应同时设置两种不同形式且便于更换的止水。
10.5.3 钢管的分节长度和节间止水形式应视温度变幅、地基性质和敷设方式等条件合理确定。钢管应在两镇墩之间的较高侧设置特制的伸缩沉陷柔性接头。
10.5.4 工厂化生产的管道应优先采用承插式接头,两个镇墩之间伸缩沉陷量较大的应增设柔性接头。小型倒虹吸管可采用套管式接头并采取可靠的密封措施。
10.5.5 管身孔口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泄水孔、冲沙孔底部高程应高于河道枯水位,宜布置在位置最低的镇墩上或桥式倒虹吸管管道的最低部位。
2 1级~4级倒虹吸管宜设置检修进人孔,其孔径不宜小于800mm,间距宜为200m~400m。
3 管道上开设的所有孔洞应设置封口盖板或阀门,盖板或阀门应满足强度、刚度、密封止水和防破坏性能。
10.5.1 钢筋混凝土管裂缝产生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一般主要是由于温度应力过大(超过混凝土抗裂强度允许值),设计不当(分节过长,支座形式不适宜,配筋不当)或施工不当(质量差,养护不到位)等所致,其中由于温度应力过大而引起裂缝是最常见的。根据湖南大圳新安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的现场观测,夏天管身内外最大温差可达26.4℃,试验表明,采取管身外侧填土(厚度0.5m~0.8m)或采用泡沫混凝土作保温层(厚度0.1m)对减小温度应力效果显著,是防止裂缝最有效的措施。其他如选择合适的管道分节长度、选配合适的变形钢筋也是较为理想的措施,对高水头倒虹吸管宜采用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等。
10.5.2 为适应地基不均匀沉降而引起的弯曲变形和由于温度降低和混凝土凝固而引起的纵向收缩变形,管道应设置永久性伸缩缝,缝间设止水。缝间距:土基上宜取20m~25m,岩基上可取15m~20m,露天取小值,完工后及时填土的埋管可取大值。管壁与管座接触面上铺设沥青油毡(中间1/3管长可不设),以减小摩擦阻力。对于预制安装的管道,每节间一般均采用柔性接头;设于刚性管座或坚实地基上的预制管,可采用刚性接头,但每隔一定长度仍需设一柔性接头。缝间止水,对于较高水头过去常用金属止水片,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已逐渐被无套管的塑料止水接头所取代,加固时或采用环氧基液贴橡皮止水。各种接缝止水形式中,应注意塑料(或橡皮)不能直接与沥青类材料接触,以免加速其老化。
10.5.5 进人孔通常可与泄水孔结合布置在镇墩内。若布置在管身上,则应将管壁局部加厚,并设密封盖(或泄水闸阀)以防漏水。进人孔有斜向、水平向和竖向布置几种,前一种适用于露天管,后两种适用于浅埋式管,且盖板宜高出地面。在生产中,由于盖板密封不严而引起漏水的教训不少,故要求制作安装工艺应严密精细。这些孔洞的盖板或者闸阀还应不为非管理人员轻易打开,以确保输水安全。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工程等级与设计标准
- 3.1 工程等级划分
- 3.2 灌溉标准
- 3.3 排水标准
- 3.4 灌排水质标准
- 4 总体设计
- 4.1 一般规定
- 4.2 总体布置
- 5 水源工程
- 5.1 一般规定
- 5.2 蓄水枢纽
- 5.3 引水枢纽
- 5.4 泵 站
- 5.5 机井
- 6 灌溉渠(管)道
- 6.1 一般规定
- 6.2 渠系总体布置
- 6.3 渠道水力计算
- 6.4 渠道纵横断面设计
- 6.5 渠道衬砌及抗冻胀设计
- 6.6 渠道地基处理
- 6.7 灌溉输水管道
- 7 排水沟(管)道
- 7.1 一般规定
- 7.2 明沟排水
- 7.3 暗管排水
- 7.4 井排水
- 8 渠系建筑物基本规定
- 8.1 一般规定
- 8.2 总体布置原则
- 8.3 结构设计计算基本规定
- 8.4 地基处理原则
- 9 渡槽
- 9.1 一般规定
- 9.2 总体布置
- 9.3 结构形式和构造
- 9.4 水力设计
- 9.5 结构设计
- 9.6 地基与基础
- 10 倒虹吸
- 10.1 一般规定
- 10.2 总体布置
- 10.3 水力设计
- 10.4 结构设计
- 10.5 细部结构设计
- 11 涵洞
- 11.1 一般规定
- 11.2 总体布置
- 11.3 水力设计
- 11.4 结构设计
- 12 跌水与陡坡
- 12.1 一般规定
- 12.2 总体布置
- 12.3 水力设计
- 12.4 结构设计
- 13 排洪建筑物
- 13.1 —般规定
- 13.2 总体布置
- 13.3 水力设计
- 14 水闸
- 14.1 一般规定
- 14.2 总体布置
- 15 隧洞
- 15.1 一般规定
- 15.2 总体布置
- 16 农桥
- 16.1 一般规定
- 16.2 总体布置
- 16.3 农桥荷载标准
- 17 田间工程
- 17.1 一般规定
- 17.2 典型设计
- 17.3 灌水沟畦与格田
- 17.4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
- 17.5 喷灌
- 17.6 微灌
- 17.7 田间渠道与排水沟
- 17.8 田间道路与林带
- 18 监测
- 18.1 一般规定
- 18.2 工程安全监测
- 18.3 水量、水质监测
- 18.4 环境监测
- 18.5 水土保持监测
- 19 灌区信息化
- 19.1 一般规定
- 19.2 监测及控制
- 19.3 通信通道
- 19.4 信息平台建设
- 19.5 办公自动化及语音通信
- 19.6 设备用房及功能房间设置
- 20 管理设施
- 20.1 一般规定
- 20.2 交通设施
- 20.3 维护设施
- 20.4 安全设施
- 20.5 试验站设施
- 20.6 生产管理设施
- 附录A 排涝模数计算
- 附录B 渠床糙率
- 附录C 渠道允许不冲流速
- 附录D 黄河流域浑水渠道水流挟沙能力计算
- 附录E 梯形渠道实用经济断面的计算方法
- 附录F 渠道防渗衬砌结构适用条件
- 附录G 末级固定排水沟和吸水管间距计算
- 附录H 地下水排水强度计算
- 附录J 荷载计算
- 附录K 渡槽设计计算
- K.1 渡槽水力设计计算
- K.2 拱圈横向稳定性验算
- 附录L 倒虹吸管设计计算
- L.1 倒虹吸管水力计算
- L.2 倒虹吸管进口沉沙池的设置及尺寸
- 附录M 涵洞流态判别及过流能力计算
- 附录N 跌水与陡坡设计计算
- N.1 单级跌水与陡坡的过流能力和掺气水深
- N.2 跌水与陡坡消力池计算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