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消防规范网

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8.6 明挖现浇段结构


8.6.1  隧道明挖现浇结构设计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隧道明挖现浇结构含工作井、暗埋段、引道段,其结构型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工作井宜采用整体式空间箱形钢筋混凝土结构;
        2) 暗埋段宜采用整体式矩形钢筋混凝土结构;
        3) 引道段宜采用U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当规划条件允许时,可采用放坡加混凝土底板结构;
        4) 支护结构型式应根据基坑深度、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周边环境保护要求和施工条件等确定; 
    2  隧道明挖现浇结构设计中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采用地下连续墙作围护结构时,地下连续墙宜与内衬墙组成叠合墙或复合墙结构,成为永久性结构的一部分。
        2) 采用板式支护体系的支护结构宜根据基坑开挖工况按竖向弹性地基梁计算,并按“先变形、后支撑”的原则进行结构分析;开挖阶段计算时计入结构的先期位移值以及支撑的变形;
        3) 工作井、暗埋段后续车架段内部结构应按盾构施工阶段和正常使用阶段不同结构体系的最不利荷载布置进行内力分析;
    3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结构构件按荷载标准组合或准永久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计算的最大裂缝宽度应符合表8.6-1的规定;
    注:  当保护层的实际厚度>30mm时,裂缝宽度验算时的保护层厚度可取30mm。
    4  明挖现浇的构造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要求见8.8节;
        2)  结构的抗震等级按8.7.11条确定,框架及墙板结构应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3)  框架梁、柱的抗震构造措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要求。
8.6.2  工作井设计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工作井平面布置型式一般采用矩形,两端分别与隧道盾构段、暗埋段相连;
    2 工作井结构宜采用围护结构明挖法施工,并与邻近暗埋段同步实施,以满足盾构施工工艺要求;
    3 工作井的平面尺寸应综合考虑正常使用、施工阶段的功能要求,如隧道线路设计条件、盾构进(出)洞处线间距和标高、拟采用的盾构机尺寸、吊装要求、始发井内后盾管片长度、工作井的建筑布置等计算确定。双线隧道盾构始发井内净尺寸及深度的确定可参照附录F进行;
    4 采用围护结构内明挖施工的工作井,应根据井的平面尺寸、埋深、环境条件、不同工况时结构布置方式等选择合适的支护结构型式;
    5 工作井盾构进出洞侧,应根据盾构进出洞时对土体稳定、防水土流入井内的要求,对正面土体进行整体加固,并在计算中计及土体力学性能指标的提高;
    6 盾构机采用水中或土中接收工艺时,工作井底板上宜浇筑盾构机可直接进行切削的低强度水泥砂浆,并作为盾构的接收基座;
    7 工作井支护结构及内部结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侧墙采用叠合墙体系时,在工作井基坑回筑阶段,宜根据叠合墙的有效刚度,考虑地下墙与内衬墙共同受力。为考虑地下墙接头的影响,在地下墙接头处可对叠合墙单元的刚度进行弱化处理;
        2)侧墙采用复合墙体系时,在工作井基坑回筑阶段,地下墙与内衬墙之间可简化为以受压弹簧连接;
        3)内部结构计算时,采用板壳单元来模拟内衬墙和底板、三维梁单元来模拟框架。工作井底板下设置受压竖向弹簧来模拟底部土体的支撑作用。
8.6.3  暗埋段结构设计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盾构法隧道中,应根据盾构机械布置及施工需要,在临近工作井的后续暗埋段内按需设置后续车架段及施工阶段吊装孔;
    2 暗埋段变形缝的间距根据地层条件、结构型式和荷载等因素,一般宜取20m~30m。当变形缝间距过大时,应计及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纵向内力、变形的影响;
    3 暗埋段与盾构法隧道工作井、引道段的接口处应设置变形缝;
    4 暗埋段结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长条形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暗埋段结构,可沿纵向取单位长度按底板支承在弹性地基上的平面框架分析,按照围护与内衬结构之间的构造型式和结合情况,选用与其受力特征相符的计算模型。
        2) 遇下列情况时宜按空间分析:
        ①  覆土厚度沿纵向有较大变化时;
        ②  结构直接承受建、构筑物等较大局部荷载时;
        ③  结构型式有较大变化处;
        ④  空间受力作用明显处。
8.6.4  引道段结构设计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采用U形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引道段,出地面挡墙的平面布置应满足两侧地面道路宽度的要求,高度应满足防洪和建筑安全的要求;
    2 采用放坡加混凝土底板结构的引道段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进行边坡稳定计算时,可按圆弧滑动面计算;有软弱夹层时,应按实际可能发生的非圆弧滑动面验算;
        2)应设置完善的地表截水、排水系统,做好坡面排水和防渗,并与路面排水系统综合考虑,坡面宜采取植物防护;
        3)引道段与暗埋段接口的端墙宜采用桩基础的钢筋混凝土悬臂挡土墙;
    3 引道段变形缝的间距不宜大于20m;
    4 引道段结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U形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引道段,可沿纵向取单位长度按底板支承在弹性地基上的平面应变模型进行计算,以支承弹簧模拟地基反力或抗拔桩;
        2) 对放坡加混凝土底板结构的引道段,可采用圆弧滑动条分法进行边坡的抗滑稳定计算,并考虑渗流对边坡稳定的影响。

查找 上节 下节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道路隧道设计标准 DG/TJ08-2033-2017
微信、QQ、手机浏览器等软件扫一扫 即可阅读
手机APP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