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消防规范网

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8.8 结构耐久性


8.8.1  隧道结构混凝土耐久性设计应遵守下列原则:
    1 根据结构设计使用年限、所处的环境类别、环境作用等级,采用基于耐久性所要求的混凝土原材料、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耐久性参数的指标;
    2 采用有利于减轻环境作用影响的结构形式、布置和构造;
    3 提出对混凝土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要求。
8.8.2  隧道结构混凝土耐久性设计,应根据工程勘察和环境调查等内容以及现行国家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G/T B07-01)、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的规定,确定环境类别、环境作用等级及相关设计内容。
8.8.3  设计使用年限100年的隧道主体结构,应按表8.8.3-1确定和检测混凝土的耐久性设计参数,按8.8.3-2确定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注:
    1 胶凝材料由水泥和粒化高炉矿渣微粉、粉煤灰、硅灰等掺和材料组成;
    2 电通量测试方法、氯离子扩散系数测试方法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执行,为混凝土56d龄期的测试值;
    3 快速碳化深度,指混凝土标准养护28天后,按标准条件快速碳化至56天的碳化深度,测试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执行;
    4 混凝土抗裂性能测试方法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执行,抗裂等级评定依据应按现行国家行业标准《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T193)执行;
    5 用矿山法施工的人行横通道,内衬结构混凝土设计参数同明挖法主体结构。
    注:
    1 保护层厚度是指从混凝土表面到钢筋(纵向钢筋、箍筋、分布钢筋)公称直径外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在保护层内配置防裂、防剥落的钢筋网片时,网片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5mm。
    2 用矿山法施工的人行横通道内衬砼的保护层厚度,同明挖现浇结构中复合墙。
8.8.4  有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原材料应满足以下要求:
    1 应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的要求,C3A含量不宜超过8%,水泥碱含量应小于0.60%;
    2 混凝土总碱含量不应大于3.0kg/m³,混凝土中的氯离子含量不应大于0.06%;
    3 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 159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微粉》(GB/T18046)、《砂浆和混凝土用硅灰》(GB/T27690)和现行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粒化高炉矿渣微粉在水泥混凝土中应用技术规程》(DG/TJ08-501),添加等于或优于II级灰性能的粉煤灰、高炉矿渣微粉及硅灰等活性掺和料;
    4 粗骨料应使用碎石,其品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用卵石、碎石》(GB/T14685)的规定,碎石粒径宜为5mm~25mm,其氯离子含量不应大于0.02%、含泥量不应大于0.7%、泥块含量不应大于0.3%、针片状含量不应大于10%,并不宜使用具有碱活性的粗骨料;
    5 细骨料应使用中砂,其品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用砂》(GB/T14684)的规定,其细度模数应为2.3~2.9,符合Ⅱ区颗粒级配。中砂含泥量不应大于1.5%,泥块含量不应大于0.5%。不得使用海砂、山砂及风化严重和多孔砂,不宜使用具有碱活性的细骨料;
    6 外加剂的质量和使用要求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的规定。应选择与胶凝材料性能匹配的高效或高性能减水剂,管片混凝土减水率应不小于20%,管节混凝土、现浇混凝土减水率应不小于15%。
8.8.5  隧道排风井内侧混凝土表面宜设置抗碳化涂层。
8.8.6  防水材料的耐久性设计应包括以下各项内容:
    1 弹性橡胶密封垫材质物理性能中的老化特性;
    2 遇水膨胀橡胶密封垫的质量变化率或反复浸水试验后的性能变化率;
    3 GINA橡胶止水带的最小水密性压缩量曲线、最大压缩量曲线、100年之后拟合的最小水密性压缩量曲线和最大压缩量曲线;
    4 OMEGA橡胶止水带的三向变形适应量。

查找 上节 下节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道路隧道设计标准 DG/TJ08-2033-2017
微信、QQ、手机浏览器等软件扫一扫 即可阅读
手机APP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