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14.2 综合监控
14.2.1 综合监控系统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1 综合监控系统应由中央计算机、交通监控、设备监控、电力监控、视频监控和有线广播等系统组成;
2 综合监控系统宜采用分层式架构,第一层为中央信息层,主要由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组成,实现中央级监控功能;第二层为数据传输层,主要通过光纤网络实现中央信息层与各分系统的数据连接。第三层为现场设备层。主要由各分系统底层设备组成,实现现场数据采集、上传,执行控制指令。
14.2.2 中央计算机系统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1 系统应用软件架构可采用C/S模式或B/S模式,系统应用软件应便于实现功能扩展;
2 应采用冗余、自诊断等技术提高系统可用性,可用性指标应不低于99.99%,并便于维护、升级和扩容;
3 服务器宜采用容错技术;
4 系统应用软件数据库应采用主流商用数据库平台,可提供标准数据接口,便于软件集成和开发;
5 系统应用软件应具备跨子系统联动功能,联动方案应易于编辑。系统宜设置专家预案库。
14.2.3 交通监控系统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1 交通监控系统应包括交通参数检测、统计,事件报警、车道控制、交通信息发布等功能,事件报警信息可通过视频分析方式获取;
2 应执行中央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指令,实现与相关系统的联动;
3 交通监控系统应与工程相关道路交通监控系统建立“互联互通”的机制,统一交通组织管理。
14.2.4 设备监控系统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1 对隧道机电设备进行遥信、遥测、遥控,生成统计报表。可按时间、设备类别查询、打印;
2 具有现场通信网络,可实现设备级、区域控制级和中央级的三级控制,并能实时监视区域控制器的工作状态;
3 具有降级处理功能,当网络通信中断时,可通过区域控制器实现对现场设备的自动控制。
14.2.5 电力监控系统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1 系统独立设置时应包括主站、子站及传输通道。主站应设在隧道运营管理中心内,并对电力设备实现遥控、遥信、遥测和遥调;
2 宜在各变电所内设置电力监控子站,对变电所电力设备实现遥控、遥信、遥测和遥调,主要包含高低压主断路器、UPS、EPS、照明及监控回路等;
3 系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GB/T13730)的相关规定。
14.2.6 视频监控系统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1 系统性能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定、满足隧道环境下的监视要求并须进行数字化存储;系统的实时图像、录像宜采用H.264编码格式。图像显示、存储分辨率应不低于720P,图像存储时间不少于30天;
2 应采用数字高清系统,数字摄像机有效像素不应低于200万像素。在事故照明条件下应能获取清晰图像;
3 行车通道摄像机设置间隔不应大于100m;摄像机安装位置应根据隧道线形变化调整,确保监控区域连续覆盖、监控目标清晰可辨;
4 主要设备用房及运营管理中心等重要场所宜设置摄像机;
5 应与上级主管部门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互联,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 28181)的相关规定。
14.2.7 广播系统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1 系统应具备日常运营管理广播和应急联动广播功能。
2 系统应具备在线监听、故障自诊断和报警功能。
3 应具备分音区广播功能。车行隧道音区设置间距150m~200m。各音区宜采用正常声道和延时声道播音。
1 综合监控系统应由中央计算机、交通监控、设备监控、电力监控、视频监控和有线广播等系统组成;
2 综合监控系统宜采用分层式架构,第一层为中央信息层,主要由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组成,实现中央级监控功能;第二层为数据传输层,主要通过光纤网络实现中央信息层与各分系统的数据连接。第三层为现场设备层。主要由各分系统底层设备组成,实现现场数据采集、上传,执行控制指令。
14.2.2 中央计算机系统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1 系统应用软件架构可采用C/S模式或B/S模式,系统应用软件应便于实现功能扩展;
2 应采用冗余、自诊断等技术提高系统可用性,可用性指标应不低于99.99%,并便于维护、升级和扩容;
3 服务器宜采用容错技术;
4 系统应用软件数据库应采用主流商用数据库平台,可提供标准数据接口,便于软件集成和开发;
5 系统应用软件应具备跨子系统联动功能,联动方案应易于编辑。系统宜设置专家预案库。
14.2.3 交通监控系统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1 交通监控系统应包括交通参数检测、统计,事件报警、车道控制、交通信息发布等功能,事件报警信息可通过视频分析方式获取;
2 应执行中央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指令,实现与相关系统的联动;
3 交通监控系统应与工程相关道路交通监控系统建立“互联互通”的机制,统一交通组织管理。
14.2.4 设备监控系统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1 对隧道机电设备进行遥信、遥测、遥控,生成统计报表。可按时间、设备类别查询、打印;
2 具有现场通信网络,可实现设备级、区域控制级和中央级的三级控制,并能实时监视区域控制器的工作状态;
3 具有降级处理功能,当网络通信中断时,可通过区域控制器实现对现场设备的自动控制。
14.2.5 电力监控系统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1 系统独立设置时应包括主站、子站及传输通道。主站应设在隧道运营管理中心内,并对电力设备实现遥控、遥信、遥测和遥调;
2 宜在各变电所内设置电力监控子站,对变电所电力设备实现遥控、遥信、遥测和遥调,主要包含高低压主断路器、UPS、EPS、照明及监控回路等;
3 系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GB/T13730)的相关规定。
14.2.6 视频监控系统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1 系统性能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定、满足隧道环境下的监视要求并须进行数字化存储;系统的实时图像、录像宜采用H.264编码格式。图像显示、存储分辨率应不低于720P,图像存储时间不少于30天;
2 应采用数字高清系统,数字摄像机有效像素不应低于200万像素。在事故照明条件下应能获取清晰图像;
3 行车通道摄像机设置间隔不应大于100m;摄像机安装位置应根据隧道线形变化调整,确保监控区域连续覆盖、监控目标清晰可辨;
4 主要设备用房及运营管理中心等重要场所宜设置摄像机;
5 应与上级主管部门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互联,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 28181)的相关规定。
14.2.7 广播系统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1 系统应具备日常运营管理广播和应急联动广播功能。
2 系统应具备在线监听、故障自诊断和报警功能。
3 应具备分音区广播功能。车行隧道音区设置间距150m~200m。各音区宜采用正常声道和延时声道播音。
查找
上节
下节
返回
顶部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工程条件调查
- 3.1 一般规定
- 3.2 前期资料搜集
- 3.3 自然地理条件调查
- 3.4 岩土工程勘察
- 3.5 工程建设环境调查
- 4 总体设计
- 4.1 一般规定
- 4.2 工程总体设计
- 5 建筑限界
- 5.1 一般规定
- 5.2 建筑限界
- 6 路线
- 6.1 一般规定
- 6.2 平面设计
- 6.3 纵断面设计
- 7 隧道建筑
- 7.1 一般规定
- 7.2 隧道横断面布置
- 7.3 隧道运营设备纵向综合布置
- 7.4 工作井建筑
- 7.5 自然光过渡建筑
- 7.6 附属用房及设施
- 8 工程结构
- 8.1 一般规定
- 8.2 荷载分类和荷载效应组合
- 8.3 建筑材料
- 8.4 盾构段隧道结构
- 8.5 沉管段隧道结构
- 8.6 明挖现浇段结构
- 8.7 结构抗震
- 8.8 结构耐久性
- 9 工程防水
- 9.1 一般规定
- 9.2 盾构法衬砌结构防水
- 9.3 沉管法管节结构防水
- 9.4 明挖法现浇结构防水
- 10 通风
- 10.1 一般规定
- 10.2 设计标准
- 10.3 隧道通风
- 10.4 隧道需风量
- 10.5 风道、风井、风机房
- 10.6 隧道附属工程通风与空调
- 10.7 通风控制
- 11 给水排水
- 11.1 一般规定
- 11.2 给水系统
- 11.3 排水系统
- 12 照明
- 12.1 一般规定
- 12.2 入口段照明
- 12.3 过渡段照明
- 12.4 中间段照明
- 12.5 出口段照明
- 12.6 光过渡段的处理
- 12.7 洞外引道照明
- 12.8 光源和灯具
- 12.9 照明配电及控制
- 13 供配电
- 13.1 一般规定
- 13.2 降压变电所
- 13.3 电线电缆
- 13.4 动力设备
- 13.5 接地和防雷
- 14 弱电系统
- 14.1 一般规定
- 14.2 综合监控
- 14.3 通信
- 14.4 电源、接地及防雷
- 14.5 线缆及敷设
- 15 隧道路面铺装
- 15.1 一般规定
- 15.2 复合式路面
- 16 交通安全和管理设施
- 16.1 一般规定
- 16.2 标志
- 16.3 标线
- 16.4 交通信号、安全设施
- 17 隧道防灾
- 17.1 一般规定
- 17.2 建筑防火
- 17.3 疏散通道
- 17.4 消防给水和灭火装置
- 17.5 防烟和排烟设施
- 17.6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
- 17.7 防灾通信
- 17.8 防灾用电与应急照明
- 18 兼顾人民防空
- 18.1 一般规定
- 18.2 建筑
- 18.3 结构验算
- 18.4 通风
- 18.5 给水、排水
- 18.6 电气
- 18.7 平战功能转换
- 19 运营管理中心
- 19.1 一般规定
- 19.2 建筑
- 19.3 结构
- 19.4 给排水、消防
- 19.5 通风、空调
- 19.6 供电、照明
- 19.7 弱电系统要求
- 20 装修与景观
- 20.1 一般规定
- 20.2 隧道侧墙装饰
- 20.3 防火内衬
- 20.4 装修材料的选择
- 20.5 隧道外景观设计
- 21 环境保护
- 21.1 一般规定
- 21.2 噪声污染防治
- 21.3 大气污染防治
- 21.4 水污染防治
- 22 节约能源
- 22.1 一般规定
- 22.2 通风节能
- 22.3 照明节能
- 22.4 给排水节能
- 22.5 供电节能
- 22.6 其他节能措施
- 23 隧道保护、监测
- 23.1 一般规定
- 23.2 隧道保护要求
- 23.3 隧道监测要点
- 附录A 盾构段浅埋圆形隧道外部水土荷载计算
- 附录B 自由变形的弹性匀质圆环内力计算表
- 附录C 管节干舷高度与定倾高度计算
- 附录D 地层抗力系数参考表
- 附录E 错缝拼装时弯矩、轴力的纵向传递
- 附录F 双线隧道盾构始发井内净尺寸及深度
- 附录G 车辆有害气体排放量计算因子
- 附录H 隧道洞口天空面积百分比参考表
- 附录J 隧道内主体承重结构的耐火极限试验的标准升温曲线和耐火极限判定标准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