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10.1 负荷分级及供配电系统
10.1.1 厂区电力负荷等级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浮法联合车间熔化工段、成形工段、退火主传动和循环水泵房等生产用电负荷应为一级负荷;
2 浮法联合车间退火工段、切裁工段和压缩空气站、氢气站、氮气站、燃料站、原料车间等生产用电负荷应为二级负荷;
3 不属于一级和二级负荷的用电负荷为三级负荷。
10.1.2 供电电源不应少于两个,且至少一个应采用专用线路供电。车间一级负荷应由双重电源供电,当一个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电源不应同时受到损坏,并应能继续供电。
10.1.3 供电电源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供电电源的总供电量应满足熔窑、锡槽、退火窑同时烤窑升温时的最大用电量要求;
2 正常生产时两路电源宜同时供电,每路宜负担全厂生产负荷的50%;
3 当一路电源故障中断供电时,另一路电源应满足全厂一级和二级负荷的用电量要求。
10.1.4 厂外供电电源宜采用35kV及以上电压,也可采用20kV或10kV。
10.1.5 高压配电系统应采用放射式供电,并应预留余热发电并网接入开关。余热电站并网接入系统设计应符合对继电保护、计量和通信的要求。
10.1.6 配电系统设计应将一级和二级负荷的两路供电线路分接在不同的电源侧。
10.1.7 低压配电系统宜采用放射式供电。车间内有单相负荷时宜使配电系统的三相负荷分配平衡。
10.1.8 工厂电源进线的功率因数应符合供电要求,应在低压侧进行无功功率补偿,并宜采用成套功率因数自动补偿装置,也可采用高压侧和低压侧结合补偿方式。
10.1.9 供配电系统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2和《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 17167的有关规定。
10.1.1 厂区用电负荷分级主要是从安全和经济损失两个方面确定,安全包括人身安全和生产过程及装备的安全。条文中是按事故停电的损失确定负荷的特性,而事故停电造成经济损失的评价主要取决于用户自身所能接受的程度。
10.1.2 实际运行经验表明,电气故障是无法限制在某个范围内部,电力部门也不能保证供电不中断。平板玻璃工厂是连续用电单位,长时间的停电将造成重大损失。因此,供电电源应来自两个不同的区域变电站。在确定供电电源时,应综合分析当地的电网状况和供电质量,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在厂内是否设自备发电站作为应急保安电源,保安电源容量应能保证熔窑和锡槽的安全。
10.1.3 本条对工厂供电电源的总供电量作了规定,总供电量包括玻璃生产及辅助设施和深加工系统等所有一级、二级、三级负荷用电。其中任何一路电源的供电能力都应大于全厂一级和二级负荷的生产用电要求。
10.1.4 平板玻璃工厂负荷较大又较集中,考虑到将来的扩建及发展,可优先采用35kV供电。35kV以上电压通常受到投资费用、环境条件、线路走廊的影响难以实现,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选用。
10.1.6 本条是供配电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目的是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灵活性。
10.1.8 工厂电源进线的功率因数宜为0.95。在低压侧进行无功功率补偿可降低损耗,节约投资。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10 电气
- 下一节:10.2 变(配)电所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基本规定
- 3.1 设计规模
- 3.2 设计依据
- 3.3 设计要求
- 4 厂址选择与厂区总体规划
- 4.1 厂址选择
- 4.2 厂区总体规划
- 5 总图运输
- 5.1 一般规定
- 5.2 总平面布置
- 5.3 交通运输
- 5.4 竖向设计
- 5.5 管线综合布置
- 6 原料
- 6.1 原料的选择与品质要求
- 6.2 玻璃成分和配料
- 6.3 工艺设备选型
- 6.4 工艺流程及布置
- 7 浮法联合车间
- 7.1 一般规定
- 7.2 熔化系统
- 7.3 成形系统
- 7.4 退火系统
- 7.5 冷端系统
- 7.6 碎玻璃系统
- 7.7 成品包装与储存
- 7.8 车间工艺布置
- 8 燃料
- 8.1 一般规定
- 8.2 重油
- 8.3 天然气
- 8.4 发生炉煤气
- 8.5 焦炉煤气
- 8.6 其他燃料
- 9 供气
- 9.1 一般规定
- 9.2 高纯氮气与氧气制备
- 9.3 高纯氢气制备
- 9.4 压缩空气
- 10 电气
- 10.1 负荷分级及供配电系统
- 10.2 变(配)电所
- 10.3 车间电力设备和电气配线
- 10.4 电气照明
- 10.5 电力线路敷设
- 10.6 建筑防雷
- 10.7 通信系统
- 11 生产过程检测和控制
- 11.1 生产过程自动化
- 11.2 配料称量系统的检测和控制
- 11.3 熔化系统的检测和控制
- 11.4 成形系统的检测和控制
- 11.5 退火系统的检测和控制
- 11.6 冷端系统的控制
- 11.7 辅助生产系统的检测和控制
- 11.8 仪表用电源和气源
- 11.9 控制室
- 12 给水与排水
- 12.1 一般规定
- 12.2 给水
- 12.3 排水
- 13 余热利用
- 13.1 一般规定
- 13.2 生活、生产类余热设备
- 13.3 发电类余热设备
- 14 采暖、通风、除尘、空气调节
- 14.1 一般规定
- 14.2 采暖
- 14.3 通风
- 14.4 除尘
- 14.5 空气调节
- 15 建筑与结构
- 15.1 一般规定
- 15.2 主要车间
- 15.3 辅助车间
- 15.4 构筑物
- 15.5 特殊地基及防排水处理
- 16 其他生产设施
- 16.1 中心实验室
- 16.2 维修车间
- 16.3 集装器具的维修
- 17 环境保护
- 17.1 一般规定
- 17.2 大气污染防治
- 17.3 废水污染防治
- 17.4 噪声污染防治
- 17.5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
- 17.6 环境监测
- 18 节能
- 18.1 一般规定
- 18.2 生产过程节能
- 18.3 电气及自动控制节能
- 18.4 总图与建筑的节能
- 18.5 辅助设施的节能
- 18.6 能源计量器具
- 19 职业健康安全
- 19.1 一般规定
- 19.2 防火、防爆
- 19.3 防电、防雷
- 19.4 防机械、玻璃伤害
- 19.5 防尘、防有害气体和其他伤害
- 19.6 防暑降温及采暖防寒
- 19.7 噪声控制
- 19.8 辅助用房
- 附录A 地下管道之间的间距要求
- 附录B 胶带输送机通廊净宽尺寸
- 附录C 采暖计算温度
- 附录D 机械通风换气次数
- 附录E 生产操作区空气中生产性粉尘的最高允许浓度
- 附录F 主要车间楼面、地面荷载标准值
- 附录G 厂区各类地点的噪声标准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