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9.4 点火及助燃油系统
9.4.1 循环流化床炉、煤粉炉及其他炉型的点火及助燃燃料可采用轻柴油。发电厂附近有煤气或燃气供应时,也可采用煤气、燃气点火及助燃,此时应参照相关的安全技术规定设计。当重油的供应和油品质量有保证时,也可采用重油点火及助燃。煤粉炉应采用小油枪点火、少油(微油)点火、等离子点火等节油点火方式。
9.4.2 点火及助燃油罐的个数及容量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当采用220t/h级以下容量的煤粉炉时,全厂宜设置1个~2个50m³~100m³的油罐。
2 当采用220t/h~410t/h级的煤粉炉时,全厂宜设置2个200m³~500m³的油罐。
3 煤粉炉采用等离子点火、小油枪点火、少油(微油)点火等节油点火方式时,油罐容量可比以上容呈减小1个~2个等级。
4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油罐容量可比相应容量煤粉锅炉减小1个~2个等级。
9.4.3 点火及助燃油宜采用汽车运输。发电厂就近有油源时,可采用管道输送。当采用铁路运输时,应设置卸油站台,其长度可按能容纳1节~2节油槽车设计,并应符合铁路部门的调车要求。当采用水路运输时,卸油码头宜与灰渣码头、运大件码头或煤码头合建。
9.4.4 卸油方式应根据油质特性、输送方式和油罐情况等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卸油泵形式、台数和流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卸油泵形式应根据油质黏度、卸油方式及消防规范要求来确定。
2 如果卸油时间有规定要求,卸油泵台数不宜少于2台,当最大一台泵停用时,其余泵的总流量应满足在规定的卸油时间内卸完车、船的装载量。
3 卸油泵的扬程及其电动机的容量应按输送油达到最大黏度时的工况考虑,扬程裕量宜为30%。
9.4.5 点火及助燃油系统供油泵的形式、出力和台数宜符合下列规定:
9.4.5 点火及助燃油系统供油泵的形式、出力和台数宜符合下列规定:
1 输(供)油泵形式应根据油质和供油参数要求确定,宜选用离心泵或螺杆泵。
2 供油泵的出力宜按容量最大一台锅炉在额定蒸发量时所需燃料热量的20%~30%选择。
3 供油泵的台数宜为2台,其中1台备用。
4 供油泵的流量裕量不宜小于10%,扬程裕量不宜小于5%,扬程计算中的燃油管道系统总阻力(不含油枪雾化油压及高差)裕量不宜小于30%。
9.4.6 输油泵房宜靠近油库区。燃油泵房内应设置适当的通风、起吊设施和必要的检修场地及值班室,如自动控制及消防设施可满足无人值班要求时,可不设置值班室。油泵房内的电气设备应采用防爆型。
9.4.7 至锅炉房的供油、回油管道设计宜符合下列规定:
1 供油、回油管道宜各采用1条。
2 每台锅炉的供油和回油管道上应装设油量计量装置。供油总管上可装设油量计量装置。
3 各台锅炉的供油管道上应装设快速切断阀和手动关断阀。各台锅炉的回油管道上宜装设快速切断阀。
4 对黏度大、易凝结的燃油,其卸油、贮油及供油系统应有加热、吹扫设施。对于燃油管道可设置蒸汽伴热或其他方式的伴热管,以及蒸汽或压缩空气吹扫管。蒸汽吹扫系统应有防止燃油倒灌的措施。
9.4.8 燃油系统中应设污油、污水收集及有关的含油污水处理设施。
9.4.9 油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库设计规范》GB50074的有关规定。燃油罐、输油管道和燃油管道的防爆、防火、防静电和防雷击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和《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的有关规定。
9.4.10 地上或半地下式金属燃油罐宜设置移动式或固定式与移动式相结合的冷却水系统。
条文说明
9.4.1 系原规范第6.4.1条的修改。
目前等离子点火等各类节油点火方式在大中型煤粉锅炉上应用已十分广泛,经济效益显著,在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应针对燃用煤种情况,优先选用节油点火方式。
9.4.2 系原规范第6.4.2条的修改。
根据建设部2002年10月14日批准的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出版的《拱顶油罐图集》02R112中所列,油罐公称容积可按40m3~60m³、100m³、200m³、300m³、400m³、500m³的系列等级选用。
采用节油点火方式的煤粉炉,点火用油量相比常规点火方式的锅炉能够节约70%~90%以上,其主要燃油量消耗为低负荷助燃用油,月平均油耗相比常规点火方式要少,因此油罐容量也可同比减小1个~2个等级。
循环流化床锅炉基本上不需要低负荷投油助燃,主要是在启动点火加热床料时需要用油,相比常规煤粉炉其月平均油耗要少,因此油罐容量可同比减小1个~2个等级。
9.4.3 系原规范第6.4.3条的修改。
本条对原条文进行了补充修改,增加了铁路和水路运输的要求。
9.4.4 本条为新增条文。
本条对卸油方式应根据油质特性、输送方式和油罐情况等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并提出了卸油泵的选择要求。
9.4.5 系原规范第6.4.4条的修改。
本条对原条文进行了补充修改,提出了供油泵的选择要求。
9.4.6 系原规范第6.4.5条的修改。
本条对原条文进行了补充修改,提出了燃油泵房的设计要求。
9.4.7 系原规范第6.4.6条的修改。
本条对原条文进行了补充修改,提出了燃油泵房至锅炉房供、回油管道的设计要求。
9.4.8 本条为新增条文。
9.4.9 本条为新增条文。
本条提出了油系统设计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库设计规范》GB50074、《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和《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的有关规定。
9.4.10 系原规范第6.4.7条的修改。
本条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库设计规范》GB50074和《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的规定。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9.3 烟风系统
- 下一节:9.5 锅炉辅助系统及其设备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基本规定
- 4 热(冷)电负荷
- 4.1 热(冷)负荷和热(冷)介质
- 4.2 电负荷
- 5 厂址选择
- 6 总体规划
- 6.1 一般规定
- 6.2 厂区内部规划
- 6.3 厂区外部规划
- 7 主厂房布置
- 7.1 一般规定
- 7.2 主厂房布置
- 7.3 检修设施
- 7.4 综合设施
- 8 运煤系统
- 8.1 一般规定
- 8.2 卸煤设施及厂外运输
- 8.3 带式输送机系统
- 8.4 贮煤场及其设备
- 8.5 筛、碎煤设备
- 8.6 石灰石贮与制备
- 8.7 控制方式
- 8.8 运煤辅助设施及附属建筑
- 9 锅炉设备及系统
- 9.1 锅炉设备
- 9.2 煤粉制备
- 9.3 烟风系统
- 9.4 点火及助燃油系统
- 9.5 锅炉辅助系统及其设备
- 9.6 启动锅炉
- 10 除灰渣系统
- 10.1 一般规定
- 10.2 水力除灰渣系统
- 10.3 机械除渣系统
- 10.4 干式除灰系统
- 10.5 灰渣外运系统
- 10.6 控制及检修设施
- 10.7 循环流化床锅炉除灰渣系统
- 11 脱硫系统
- 12 脱硝系统
- 13 汽轮机设备及系统
- 13.1 汽轮机设备
- 13.2 主蒸汽及供热蒸汽系统
- 13.3 给水系统及给水泵
- 13.4 除氧器及给水箱
- 13.5 凝结水系统及凝结水泵
- 13.6 低压加热器疏水泵
- 13.7 疏水扩容器、疏水箱、疏水泵与低位水箱、低位水泵
- 13.8 工业水系统
- 13.9 热网加热器及其系统
- 13.10 减温减压装置
- 13.11 蒸汽热力网的凝结水回收设备
- 13.12 凝汽器及其辅助设施
- 14 水处理设备及系统
- 14.1 水的预处理
- 14.2 水的预除盐
- 14.3 锅炉补给水处理
- 14.4 热力系统的化学加药和水汽取样
- 14.5 冷却水处理
- 14.6 热网补给水及生产回水处理
- 14.7 药品贮存和溶液箱
- 14.8 箱、槽、管道、阀门设计及其防腐
- 14.9 化验室及仪器
- 15 信息系统
- 15.1 一般规定
- 15.2 全厂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
- 15.3 管理信息系统(MIS)
- 15.4 报价系统
- 15.5 视频监视系统
- 15.6 门禁管理系统
- 15.7 布线
- 15.8 信息安全
- 16 仪表与控制
- 16.1 一般规定
- 16.2 控制方式及自动化水平
- 16.3 控制室和电子设备间布置
- 16.4 测量与仪表
- 16.5 模拟量控制
- 16.6 开关量控制及连锁
- 16.7 报警
- 16.8 保护
- 16.9 控制系统
- 16.10 控制电源
- 16.11 电缆、仪表导管和就地设备布置
- 16.12 仪表与控制试验室
- 17 电气设备及系统
- 17.1 发电机与主变压器
- 17.2 电气主接线
- 17.3 交流厂用电系统
- 17.4 高压配电装置
- 17.5 直流电源系统及交流不间断电源
- 17.6 电气监测与控制
- 17.7 电气测量仪表
- 17.8 元件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
- 17.9 照明系统
- 17.10 电缆选择与敷设
- 17.11 过电压保护与接地
- 17.12 电气试验室
- 17.13 爆炸火灾危险环境的电气装置
- 17.14 厂内通信
- 17.15 系统保护
- 17.16 系统通信
- 17.17 系统远动
- 17.18 电能量计量
- 18 水工设施及系统
- 18.1 水源和水务管理
- 18.2 供水系统
- 18.3 取水构筑物和水泵房
- 18.4 输配水管道及沟渠
- 18.5 冷却设施
- 18.6 外部除灰渣系统及贮灰场
- 18.7 给水排水
- 18.8 水工建(构)筑物
- 19 辅助及附属设施
- 20 建筑与结构
- 20.1 一般规定
- 20.2 抗震设计
- 20.3 主厂房结构
- 20.4 地基与基础
- 20.5 采光和自然通风
- 20.6 建筑热工及噪声控制
- 20.7 防排水
- 20.8 室内外装修
- 20.9 门和窗
- 20.10 生活设施
- 20.11 烟囱
- 20.12 运煤构筑物
- 20.13 空冷凝汽器支承结构
- 20.14 活荷载
- 21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 21.1 一般规定
- 21.2 主厂房
- 21.3 电气建筑与电气设备
- 21.4 运煤建筑
- 21.5 化学建筑
- 21.6 其他辅助及附属建筑
- 21.7 厂区制冷、加热站及管网
- 22 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
- 22.1 一般规定
- 22.2 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设计要求
- 22.3 各类污染源治理原则
- 22.4 环境管理和监测
- 22.5 水土保持
- 23 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
- 23.1 一般规定
- 23.2 劳动安全
- 23.3 职业卫生
- 24 消防
- 附录A 水质全分析报告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