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10.2 水力除灰渣系统
10.2.1 拟定水力除灰系统时,应采用电厂复用水,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制浆方式和灰水浓度。
10.2.2 厂内灰渣水力输送可采用压力管和灰渣沟两种方式,应根据锅炉排渣装置及除尘器形式、锅炉房和厂区布置以及贮灰场位置等条件确定。
10.2.3 采用离心灰渣泵的水力除灰渣系统,当一级离心泵的扬程不能满足要求时,宜采用离心灰渣泵直接串联的方式。
10.2.4 采用容积式灰浆泵系统输送灰浆液,应采用高浓度输送。
10.2.5 采用浓缩机浓缩灰浆时,浓缩机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浓缩机直径应根据排灰量及浓缩机的单位出力确定。
2 浓缩机宜采用高位布置。
3 浓缩机排浆管应设有反冲洗水管道,冲洗水源应可靠,水压不应小于0.4MPa。
10.2.6 浓缩机的备用台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全厂除灰系统设有备用或事故排灰条件时,可不设备用。
2 当全厂除灰系统无备用或不具备事故排灰条件时,浓缩机不宜少于2台,而且当其中1台故障时,其余浓缩机的总出力应能承担不低于除灰系统80%的计算灰量。
10.2.7 除灰渣系统的灰渣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灰渣沟不设备用,布置应短而直,并应考虑扩建时便于连接,沟底应采用铸石等耐磨镶板衬砌。
2 电厂内其他系统的排水、污水等不宜排入灰渣沟。
3 灰渣沟坡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灰沟坡度不应小于1%。
2)固态排渣炉的渣沟坡度不应小于1.5%。
3)液态排渣炉的渣沟坡度不应小于2%。
4)输送高浓度灰渣浆的灰渣沟,其坡度宜适当加大。
10.2.8 在一套水力除灰渣系统中,主要设备的备用台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经常运行的清水泵应各有1台(组)备用。
2 在一个泵房内,离心式灰渣(浆)泵和容积式灰浆泵的备用台(组)数应按下列原则确定:
1)当1台(组)运行时,设1台(组)备用。
2)当2台(组)~3台(组)运行时,设2台(组)备用。
3)对于容积式灰浆泵,当只设2台(组)备用时,可以预留第二台(组)备用泵的基础。
10.2.9 当采用沉渣池除渣系统时,沉渣池的几何尺寸应根据渣浆量、渣的颗粒分析、沉降速度及外部输送条件等因素确定。沉渣池宜采用两格,每格有效容积不宜小于该除渣系统24h的排渣量。当采用脱水仓除渣系统时,脱水仓的容积应根据锅炉排渣量、外部输送条件等因素确定。每台脱水仓的有效容积不宜小于该除渣系统24h的排渣量。
10.2.10 当运行的厂外灰渣(浆)管为1条~3条时,应设1条备用管。当灰渣管磨损或结垢严重时,应采取防磨或防结垢、除垢措施。
10.2.11 当采用普通钢管作灰渣管时,除壁厚应满足强度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灰管壁厚不应小于7mm。
2 渣管壁厚不应小于10mm。
3 弯管和管件可采用耐磨管。
4 当灰渣具有严重磨损特性时,对直管段经技术经济比较后,也可采用耐磨管。
条文说明
10.2.1 本条为新增条文。
各种水力除灰系统在我国火电厂中应用广泛、成熟、经验丰富。因此,规范不再对水力除灰系统的具体方式作出规定。
10.2.2 本条为新增条文。
从锅炉除渣装置排出的渣过去一般多采用灰渣沟的方式。采用水力喷射泵、压力管是另一种输送方式,其主要优点是水量和出力容易控制,布置比较灵活,地下设施简单,水力喷射泵及其管道宜采用耐磨材料。
10.2.3 系原规范第7.2.1条的修改。
采用灰渣泵直接串联的布置方式,同采用中继灰渣泵房比较,对设备的安装、运行、维护检修、管理都比较方便。
台州发电厂的灰渣泵为4级串联运行,石横发电厂的灰渣泵为3级串联运行,预留第4级串联的位置,灰渣泵3级串联的电厂较多。运行实践表明,采用灰渣泵串联运行的发电厂运行情况良好。
10.2.4 系原规范第7.2.2条的修改。
当采用容积式灰浆泵(如柱塞泵、油隔离泵、水隔离泵)高浓度水力除灰系统时,应优先考虑灰渣分除系统。
当需要采用上述容积式灰浆泵输送灰和磨细渣的混除系统时,磨渣前应先将渣浆筛分和脱水,因为锅炉水封式除渣斗排出的渣一般有30%以上的细粒渣,可不经粉磨直接通过上述容积式灰浆泵输送,否则不但影响磨渣机出力,而且灰渣混放在渣斗内,容易引起渣斗的堵塞。
采用容积式灰浆泵水力输送时,根据需要,也可采用两泵一管的并联系统,但在设计中应考虑当其中1台泵因故停运时管内流速降低的影响,以及切换启动备用泵或高压清水冲管的措施。
10.2.5 本条为新增条文。
浓缩机高位布置的目的是为了使泵房能布置在地面上,以改善运行、检修条件,并保证泵房不被灰浆淹没。
10.2.6 本条为新增条文。
10.2.7 系原规范第7.2.3条的修改。
10.2.8 系原规范第7.2.4条的修改。
对于离心泵,目前国内采用灰渣泵混除或单独除渣,有相当比例的电厂只设1台(组)备用泵或即使设2台(组)备用泵,实际只有一台(组)起到备用的作用,另一台(组)长期不用或基本不用,主要原因是国内灰渣泵的制造质量及其耐磨材质已有较大改善,易损件及整泵的连续运行时间有了较大提高。因此,离心泵一台(组)运行、一台(组)备用是可行的。对2台~3台(组)离心泵运行时,备用泵台数也减少为2台(组)。此外,离心式灰渣泵(组)易损件及整泵连续运行时间与是单级泵还是多级泵关系不大,所以单级泵和多级泵采用同一备用标准。
对于容积泵,目前国内大型电厂采用的容积泵多数为柱塞泵,油隔离泵和水隔离泵采用的较少。据调查,柱塞泵的主要易损件柱塞、阀组件的使用寿命已有较大的提高,因此,本条规定容积泵(柱塞泵)备用泵组的设置标准与离心泵相同。为确保电厂安全运行,可预留一台泵的基础,必要时可安装此泵。
10.2.9 系原规范第7.2.5条的修改。
由于沉灰池效果不佳,占地面积大,近年来,电厂的除灰系统已不采用。
10.2.10 系原规范第7.2.6条的修改。
据调查,多数发电厂敷设了2条或2条以上的压力灰渣(浆)管,其中1条为备用管。有的灰渣(浆)管由于结垢,必须定期清理,每次需要15d~30d或更长的时间。有的灰渣(浆)管不结垢,但磨损严重,必须定期翻转一定角度。故应敷设1条备用管。
当灰渣(浆)管结垢严重时,应避免采用水力除灰。
10.2.11 本条为新增条文。本条提出了灰渣管的选择要求。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10.1 一般规定
- 下一节:10.3 机械除渣系统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基本规定
- 4 热(冷)电负荷
- 4.1 热(冷)负荷和热(冷)介质
- 4.2 电负荷
- 5 厂址选择
- 6 总体规划
- 6.1 一般规定
- 6.2 厂区内部规划
- 6.3 厂区外部规划
- 7 主厂房布置
- 7.1 一般规定
- 7.2 主厂房布置
- 7.3 检修设施
- 7.4 综合设施
- 8 运煤系统
- 8.1 一般规定
- 8.2 卸煤设施及厂外运输
- 8.3 带式输送机系统
- 8.4 贮煤场及其设备
- 8.5 筛、碎煤设备
- 8.6 石灰石贮与制备
- 8.7 控制方式
- 8.8 运煤辅助设施及附属建筑
- 9 锅炉设备及系统
- 9.1 锅炉设备
- 9.2 煤粉制备
- 9.3 烟风系统
- 9.4 点火及助燃油系统
- 9.5 锅炉辅助系统及其设备
- 9.6 启动锅炉
- 10 除灰渣系统
- 10.1 一般规定
- 10.2 水力除灰渣系统
- 10.3 机械除渣系统
- 10.4 干式除灰系统
- 10.5 灰渣外运系统
- 10.6 控制及检修设施
- 10.7 循环流化床锅炉除灰渣系统
- 11 脱硫系统
- 12 脱硝系统
- 13 汽轮机设备及系统
- 13.1 汽轮机设备
- 13.2 主蒸汽及供热蒸汽系统
- 13.3 给水系统及给水泵
- 13.4 除氧器及给水箱
- 13.5 凝结水系统及凝结水泵
- 13.6 低压加热器疏水泵
- 13.7 疏水扩容器、疏水箱、疏水泵与低位水箱、低位水泵
- 13.8 工业水系统
- 13.9 热网加热器及其系统
- 13.10 减温减压装置
- 13.11 蒸汽热力网的凝结水回收设备
- 13.12 凝汽器及其辅助设施
- 14 水处理设备及系统
- 14.1 水的预处理
- 14.2 水的预除盐
- 14.3 锅炉补给水处理
- 14.4 热力系统的化学加药和水汽取样
- 14.5 冷却水处理
- 14.6 热网补给水及生产回水处理
- 14.7 药品贮存和溶液箱
- 14.8 箱、槽、管道、阀门设计及其防腐
- 14.9 化验室及仪器
- 15 信息系统
- 15.1 一般规定
- 15.2 全厂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
- 15.3 管理信息系统(MIS)
- 15.4 报价系统
- 15.5 视频监视系统
- 15.6 门禁管理系统
- 15.7 布线
- 15.8 信息安全
- 16 仪表与控制
- 16.1 一般规定
- 16.2 控制方式及自动化水平
- 16.3 控制室和电子设备间布置
- 16.4 测量与仪表
- 16.5 模拟量控制
- 16.6 开关量控制及连锁
- 16.7 报警
- 16.8 保护
- 16.9 控制系统
- 16.10 控制电源
- 16.11 电缆、仪表导管和就地设备布置
- 16.12 仪表与控制试验室
- 17 电气设备及系统
- 17.1 发电机与主变压器
- 17.2 电气主接线
- 17.3 交流厂用电系统
- 17.4 高压配电装置
- 17.5 直流电源系统及交流不间断电源
- 17.6 电气监测与控制
- 17.7 电气测量仪表
- 17.8 元件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
- 17.9 照明系统
- 17.10 电缆选择与敷设
- 17.11 过电压保护与接地
- 17.12 电气试验室
- 17.13 爆炸火灾危险环境的电气装置
- 17.14 厂内通信
- 17.15 系统保护
- 17.16 系统通信
- 17.17 系统远动
- 17.18 电能量计量
- 18 水工设施及系统
- 18.1 水源和水务管理
- 18.2 供水系统
- 18.3 取水构筑物和水泵房
- 18.4 输配水管道及沟渠
- 18.5 冷却设施
- 18.6 外部除灰渣系统及贮灰场
- 18.7 给水排水
- 18.8 水工建(构)筑物
- 19 辅助及附属设施
- 20 建筑与结构
- 20.1 一般规定
- 20.2 抗震设计
- 20.3 主厂房结构
- 20.4 地基与基础
- 20.5 采光和自然通风
- 20.6 建筑热工及噪声控制
- 20.7 防排水
- 20.8 室内外装修
- 20.9 门和窗
- 20.10 生活设施
- 20.11 烟囱
- 20.12 运煤构筑物
- 20.13 空冷凝汽器支承结构
- 20.14 活荷载
- 21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 21.1 一般规定
- 21.2 主厂房
- 21.3 电气建筑与电气设备
- 21.4 运煤建筑
- 21.5 化学建筑
- 21.6 其他辅助及附属建筑
- 21.7 厂区制冷、加热站及管网
- 22 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
- 22.1 一般规定
- 22.2 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设计要求
- 22.3 各类污染源治理原则
- 22.4 环境管理和监测
- 22.5 水土保持
- 23 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
- 23.1 一般规定
- 23.2 劳动安全
- 23.3 职业卫生
- 24 消防
- 附录A 水质全分析报告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